[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痕量荧光免疫定量检测PSI-OAm-NAPI两亲聚合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9326.9 | 申请日: | 2017-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1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翠;闫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任晨晨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量检测 包被抗原 聚合纳米 药物载体 荧光免疫 荧光 痕量 荧光免疫分析 定量分析 抗原抗体 免疫抗原 包被液 标准品 高通量 灵敏度 酶标板 免疫学 专一性 包被 抗体 水解 稀释 一抗 制备 强弱 封闭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痕量荧光免疫定量检测PSI‑OAm‑NAPI两亲聚合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通过将PSI‑OAm‑NAPI水解后制备得到MFAP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将MFAP包被抗原经包被液稀释后包被于酶标板中,封闭、加入不同浓度的MFAP标准品,以FITC标记的MFAP抗体作为一抗,建立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MFAP;该法不仅充分利用了免疫学反应中抗原抗体的高特异性还与荧光的敏感性相结合,使免疫反应的信号进一步提高,利用所发出荧光的强弱,来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方便快捷、检测成本低、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可进行高通量测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的定量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痕量荧光免疫定量检测PSI-OAm-NAPI两亲聚合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材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使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大展拳脚;在纺织业中添加纳米级的二氧化硅可制成杀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线辐射的服装;在家用电器方面,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在环境科学领域,纳米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消除污染。由此可见,纳米材料涉及的领域甚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的药物,如植物来源的中药虽具有高的亲水性但由于其无法穿透脂质膜且具有较大的分子量从而导致药物的吸收率低。另外,一些化学材料合成的西药由于其亲水性差,也同样带来吸收率低的困扰。而纳米载药系统之所以能够引起诸多关注,主要在于其在输送药物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能,尺寸小,比表面积大,更有利于药物的输送。
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最容易形成的组装形态,疏水链段通过疏水作用形成内核,亲水链段则形成亲水的外壳,达到稳定胶束的目的。由于大多抗癌药物都是脂溶性的,恰好可以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包裹在胶束疏水的内核中使聚合物胶束颗粒成为纳米载药系统。目前,很多由聚合物胶束制作的纳米药物载体已进入不同层次的临床实验阶段。例如,由日本科学家开发的NK911聚合物纳米胶束已经作为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输送载体在进行临床实验用于癌症的治疗,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聚乙二醇与聚天冬氨酸嵌段共聚物所自组装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又如,聚乙二醇和修饰后的聚天冬酰胺嵌段聚合物胶束包载的紫杉醇,已用于临床试验治疗胰腺癌、结肠癌与胃癌等。
纳米药物载体是纳米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但在充分安全有效进入临床应用前,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包封率和释放时间,携带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以及体内载体作用机制动态测试与分析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药物被“纳米化”后,其理化性质(溶出度、饱和溶解度、亲水亲脂性),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粘附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比如二氧化钛微粒被认为是难溶的低毒性颗粒,而暴露于纳米级二氧化钛的小鼠却会观察到肝功能和免疫系统的损伤。然而对于药物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来说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实施办法,对于纳米药物载体定量检测的报道更是甚少。纳米粒子的体外评价由于快速简单,故多为研究者首选,但此种方式不能真实反映纳米药物在体内的情况,并且不同纳米材料毒性不同。因此,全面深入的研究纳米材料,对其进行定量检测是评价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制备纳米制剂的重要前提。
目前,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有电化学分析法、质谱法和粒子计数技术等。电化学分析法的仪器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简单,但其稳定性差,灵敏度低,试剂有一定的毒性;质谱法应用比较广泛且高效快速,但对纳米粒子的尺寸要求太过严格;粒子计数法通过紫外光谱图和计算的方法,得到的是粒子的个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低;这些方法都无法很好的实现定量检测纳米材料的目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93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