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和具有该充电装置的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2777.X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9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充电 接收部 无线充电装置 充电连接部 发射 供电连接部 充电装置 电子终端 发射模块 接收模块 充电输出端 电源输入端 磁能转换 电源提供 匹配连接 充电端 输出端 输入端 磁场 充电 合并 配置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和具有该充电装置的车辆,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其中,发射模块包括供电连接部和安装在车辆上的发射部,供电连接部分别连接车辆的电源提供端和发射部的电源输入端;接收模块包括接收部和充电连接部,充电连接部的输入端与接收部的充电输出端相连,在进行无线充电时,接收部与发射部进行磁场耦合并将磁能转换为电能,充电连接部的输出端与待充电的电子终端的充电端匹配连接。同时配置发射部和接收部,因而,对于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终端,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车载无线充电应用更加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以及具有该无线充电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车载无线充电技术,通常将无线充电发射端安装在车辆的置物台面,并从车辆的点烟器引出一条外围导线为发射端供电。例如,有的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内置型车载无线充电多功能平台,其平台内部设有Qi无线充电线圈和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讯)线圈,其附属结构侧板上设有3.5mm音频输出插口和12V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电源插头,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功能。另外的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该装置设置在仪表台上,包括车载电源线及与该车载电源线电性连接的发射模组,其装置用于减少光线照射产生的反光及隔绝太阳辐射热对于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及模块造成的高温破坏,其发射端安装于固定件与避光垫之间,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在进行无线充电时,需要将具备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电子终端放在固定位置进行充电,发射端感应到接收端后进行充电。但是,却忽略了目前大多数的电子终端并不是将无线充电作为标准配置,也就是说,目前的电子终端基本不具备接收端。因此,即使车上装载有无线充电发射端,而电子终端本身没有无线充电接收端,车载无线充电将成为摆设,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为不具备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电子终端提供无线充电,车载无线充电应用更加广泛。本发明还提出具有该无线充电装置的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模块,所述发射模块包括供电连接部和安装在车辆上的发射部,所述供电连接部分别连接车辆的电源提供端和所述发射部的电源输入端;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接收部和充电连接部,充电连接部的输入端与所述接收部的充电输出端相连,在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接收部与所述发射部进行磁场耦合并将磁能转换为电能,所述充电连接部的输出端与待充电的电子终端的充电端匹配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同时配置无线充电的发射部和接收部,因而,对于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终端,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车载无线充电应用更加广泛。
基于上述方面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采用上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对于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终端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车载无线充电应用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射部和接收部的电路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叠层结构及其连接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27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节能调控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动车
- 下一篇:非接触电功率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