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增韧改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0923.5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9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贵;胡小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泾县金强塑胶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0;C08L91/06;C08K13/06;C08K9/10;C08K3/36;C08K5/134;C08K5/544;C08K5/5435;C08K3/32;C08K5/3492;C08K5/101;C08K5/20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9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425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改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丙烯增韧改性工艺。
背景技术
聚丙烯 (pp) 是一种来源广、价格低廉的通用性塑料树脂,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聚丙烯尤其是均聚聚丙烯的抗冲击性能很差,被列为脆性材料之列,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通常的增韧改性是共混弹性体,虽然其改性效果十分好,冲击强度可增大几倍到几十倍,但增韧的同时,却牺牲了材料的刚性。塑料共混弹性体材料的增韧机理可以用银纹—剪切带理论来解释:脆性基体内加入弹性体后,在外来冲击力作用下,弹性体可以引发大量银纹,而基体则产生剪切屈服,主要靠银纹、剪切带吸收冲击能量。具体过程为:产生的银纹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终止于另一个弹性体或剪切带,同时银纹与银纹、银纹与剪切带之间又相互作用。如银纹与银纹相遇时,会使银纹转向或支化;银纹前峰处的应力集中,可以诱发新的剪切带。所有这些作用,都会大大缓解了材料的冲击破坏过程,并增加了破坏过程所需的能量,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跟其他一些譬如增加刚性增韧材料、交联增韧等增韧方法相比较,弹性体增韧改性无论从实际效果和理论模型上来讲都是最有效的,但刚性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对于此问题的改善情况仍较为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聚丙烯增韧改性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聚丙烯增韧改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聚烯烃弹性体处理:
a.将聚烯烃弹性体同钛酸酯偶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按照质量比95~100:1.5~2:0.2~0.3共同混合后,再将其放入转矩流变仪中熔融挤出,完成后取出得物料A备用;
b.向操作a所得的物料A中加入其总质量2~4%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混合后挤出,然后将其放入温度为50~60℃的条件下保温处理2~3h,得物料B备用;
c.向操作b所得的物料B中添加其总质量10~15%的纳米二氧化硅、0.1~0.2%的二茂铁,然后放入高温双辊塑练机中塑练处理6~8min,完成后下片、粉碎得改性聚烯烃弹性体备用;
(2)混合料配制:
向聚丙烯中加入其总质量11~16%的步骤(1)所得的改性聚烯烃弹性体,再加入聚丙烯总质量0.3~0.5%的抗氧剂、0.4~0.7%的光稳定剂、0.5~1%的硅烷偶联剂、2~4%的阻燃剂、0.4~0.8%的润滑剂,混合均匀后得混合料备用;
(3)混合料挤出成型:
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料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控制加工段的温度为170~200℃,控制螺杆挤出转速为140~170转/分钟,完成后得改性聚丙烯材料。
进一步的,步骤(1)操作c中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颗粒大小为15~70nm。
进一步的,步骤(1)操作c中所述的塑练温度为122~128℃。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TPP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光稳定剂为光稳定剂770、光稳定剂944、光稳定剂622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60、硅烷偶联剂kh590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聚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润滑剂为液体石蜡、硬脂酸丁酯、乙撑双硬脂酰胺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的加工段温度为180~190℃。
目前在聚丙烯的制造中添加聚烯烃弹性体、填料、助剂等的方案较为常见,将其共混后进行挤出,最终制得的改性聚丙烯在冲击韧性上得到很好的提升,但通常材料的刚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出拉伸屈服强度下降达20%左右,甚至更高,无疑对材料的综合特性产生了影响。探求其原因可发现主要与不同成分原料间的配合效果有关,如聚烯烃弹性体与聚丙烯基体相容程度不好,填料等无机粒子分布不均匀,产生团聚现象造成质量不稳定,材料刚性下降等,而如何有效的改善组分间的配合关系,提升共同配合的效果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泾县金强塑胶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泾县金强塑胶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09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线连接器
- 下一篇:手机支架用手机夹持座(LP‑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