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78037.9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严伟;黄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63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定位 电气 插头 插座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器的电气接线装置组合,尤其是一种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家用的两孔或三孔插头插座组合中,一般采用直接将插头插入到插座中,如图1-3所示,一种两孔的插头插座组合,使用时,需要使用者将插头10’的两个电极柱11’对准插座20’的两个插孔21’后,用力将插头10’插入插座20’,然而对于视力不佳的用户或者手颤动人群使用不便,且因插头10’的电极裸露在外,易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方便有视力问题人群及手颤动人群使用,且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三个电极柱,所述插座包括与所述电极柱匹配的三个插孔,所述三个电极柱的外圆周包围一个可伸缩绝缘保护罩。
优选地,所述可伸缩绝缘保护罩靠近所述插座的一端弹性伸缩,所述可伸缩绝缘保护罩远离所述插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头的外壳上。
优选地,所述可伸缩绝缘保护罩为复位弹簧。
优选地,所述可伸缩绝缘保护罩靠近所述插座的端部设有第一永磁铁,第二永磁铁,第三永磁铁。
优选地,所述插座端部的对应位置设有第四永磁铁,第五永磁铁,第六永磁铁。
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铁与第四永磁铁极性不同,所述第二永磁铁与第五永磁铁极性不同,所述第三永磁铁与第六永磁铁极性不同。
优选地,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第三永磁铁的极性不同,所述第四永磁铁与第五永磁铁、第六永磁铁的极性不同。
优选地,所述三个插孔的内壁上分别设有若干弹性电极,所述若干弹性电极与所述电极柱弹性连接形成导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周向方向对称位置设有两个操作把手,便于通过操作把手将插头插入到插座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电极柱的外圆周包围可伸缩的绝缘保护罩便于保护裸露的插头;插头上的三个永磁铁与插座上的三个永磁铁之间极性不同而相互吸引,便于插头与插座的自动定位;本发明将对弱势人群的插座使用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方便有视力问题人群以及老人和儿童使用,且能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和安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二孔插座插头组合的插头侧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二孔插座插头组合的插头正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二孔插座插头组合的插座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的插头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的插头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的插座面板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的插座面板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4-7所示,一种三孔自动定位型电气插头插座组件,包括:插头10和插座20,插头10包括三个电极柱,例如包括第一电极柱12,第二电极柱13与第三电极柱14,插座20包括与电极柱匹配的三个插孔,例如包括第一插孔21,第二插孔22与第三插孔23,三个电极柱的外圆周包围一个可伸缩绝缘保护罩15。优选地,第一电极柱12,第二电极柱13与第三电极柱14分别对称,即形成等边三角形的结构,或者第二电极柱13与第三电极柱14对称,即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结构,例如,第一电极柱12为地线极柱,第二电极柱13为零线极柱,第三电极柱14为火线极柱。
如图4所示,可伸缩绝缘保护罩15靠近插座20的一端弹性伸缩,可伸缩绝缘保护罩15远离插座2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壳11上。例如:可伸缩绝缘保护罩15为复位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80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