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式挡车吸能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76243.6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1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黄科;刘洪涛;孔祥坤;于文泽;罗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7/18 | 分类号: | B61K7/18;F16F15/023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官建红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挡车 吸能器 | ||
本发明属于轨道列车安保装备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组合式挡车吸能器,本发明,通过在轨道导轨的末端抵接有固定平台,在导轨上设置能沿导轨滑行并行止于固定平台的滑轨,其中,第一级缓冲器的抵接端伸出滑轨以抵接运动物体,缓冲端设于滑轨上,第二级缓冲器的固定端设于固定平台上,伸缩端设于滑轨上且能相对于固定端伸缩以联动滑轨随导轨前后移动,这样,当运动物体的运行速度小于预设速度时,第一级缓冲器能单独地吸收运动物体撞击能量,反之,第二级缓冲器和第一级缓冲器一起将共同吸收运动物体的撞击能量,故,该挡车吸能器通过分布式吸收撞击能量,行程短、吸能大、占地空间小、重量轻、成本低且吸能效果平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列车安全保护装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组合式挡车吸能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全国的轨道运行线路逐渐增多,列车因意外失控脱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在轨道列车的运行过程中,提高主动控制的可靠性的同时,因轨道列车的车体通常质量大、行驶速度相对较大、惯性大且轮轨间的摩擦力较小,为提高安全性能,在线路末端或列车检修站,实施被动的安全防护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据GB/T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7.2.6规定:轨道的尽端应该设置车挡,且设置在正线、折返线和车辆试车线上的车挡应能承受列车以15km/h速度撞击时的冲击载荷。因而,挡车器应具有制动力和缓冲功能以有效地提高被动安全保护。
通常,挡车器分为固定挡车器、滑动挡车器、滑动液压缓冲挡车器等。现有技术中,我国的各种挡车器在制动力方面均已有较大的进步,但通常因无缓冲、吸能少、工作行程长、占地面积大以及使用性能单一等缺陷,而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出行更加快捷,轨道列车的运行速度不断地提高,当列车的运行速度超过25km/h时,利用挡车器迫使列车停止下来需要吸收的动能可达到4MJ,然而,现有的挡车器无法在较小的缓冲距离内吸收这么大的动能,故,迫切需要一款吸收能量高、缓冲距离短的挡车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挡车吸能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挡车器无法在较小的缓冲距离内吸收较大撞击能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合式挡车吸能器,该组合式挡车吸能器,用以阻挡导轨上的运动物体继续运行,包括滑轨和抵接于所述导轨的末端的固定平台,所述滑轨设于所述导轨上且能沿所述导轨滑行并行止于所述固定平台;
所述组合式挡车吸能器还包括当所述运动物体运行速度小于预设速度时能单独地吸收所述运动物体的撞击能量的第一级缓冲器和当所述运动物体运行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速度时能与所述第一级缓冲器共同吸收所述运动物体的撞击能量的第二级缓冲器;
所述第一级缓冲器具有抵接端和缓冲端,所述第二级缓冲器具有伸缩端和固定端,所述第一级缓冲器的所述抵接端伸出所述滑轨以与所述运动物体抵接,所述缓冲端设于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二级缓冲器的所述伸缩端设于所述滑轨上且能相对于所述固定端伸缩以联动所述滑轨随所述导轨前后移动,所述固定端设于所述固定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级缓冲器包括至少一个活塞杆、悬空的缓冲器前座、至少一个能使对应的所述活塞杆同时联动所述缓冲器前座沿所述导轨前后移动的弹性装置和设于所述滑轨上的第一加载工装件;各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于所述缓冲器前座的后端面上,另一端设于对应的所述弹性装置上;所述第一加载工装件的前端面上连接有各所述弹性装置,后端面上连接有所述第二级缓冲器的所述伸缩端。
进一步地,各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一端插设有对应的所述活塞杆,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工装件上,且各所述缸体内填充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以联动对应的所述活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加载工装件前后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6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移动DR的储能控制电路
- 下一篇:基于信息交互的展会数据统计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