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68794.8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6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铭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铭钦 |
主分类号: | C25D11/24 | 分类号: | C25D1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靳荣举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铝合金 表面 处理 复合 阳极 氧化 着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阳极氧化着色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阳极氧化着色工艺在铝合金产品制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铝合金在氧化过程中加入染料形成单一颜色的氧化膜,然后进行封闭处理形成单一颜色的产品外观面。目前,此方法大多还局限在单一颜色的着色氧化方面。对于氧化颜色的混合使用和调配缺少研究。目前已知市面上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是没有公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
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前处理;
(10)氧化铝合金表面在铝合金表面形成膜层;
(11)上色;
(12)脱色;
(13)二次上色;
(14)脱色;
(15)三次上色;
(16)封孔,铝合金表面达到表面多彩色状态。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3)、(5)和(7)步骤中上色过程采用的物料包括硝酸、硫酸、磷酸、氧化钠。所述物料为阳极专用有机染料、环保封孔剂。
作为优选地,上述硫酸浓度优选为182-198g/L。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2)采用直流电的电压为5~10V,电源波形的脉冲频率:0~100Hz。
作为优选地,上述步骤(3)、(5)和(7)步骤中上色过程将有机染料充分溶解,加热至42-44.5℃并保温,放入前处理好的阳极氧化铝薄膜,浸泡22~29min。
作为优选地,上述封孔工艺具体为:采用去离子水在温度98-100℃、pH值5.5~6.5下沸腾22~29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适当温度和温度环境来进行混合和添加来加工铝合金产品,通过本发明方法处理的铝合金表面颜色有很好连接和混合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氧化颜色在产品中存均匀度及附着力,避免氧化膜及染料厚薄不均,提高氧化膜的稳定性,形成效果持久,性能稳定,形成对人体无害的复合阳极着色氧化膜。本发明方法在铝合金产品的表面颜色多变,色彩鲜艳,可以同时实现多种颜色搭配,不同颜色,样式的自由组合,在铝合金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能长期保持颜色,抗腐蚀性,耐磨性能好。
本发明方法充分考虑了原料与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互补性,如可溶性,挥发和分解温度,熔点以及染料的色彩效果和持续性等等。同时,本发明方法通过对铝合金材料所含成分的分析,对所用的原料和染料进行配比处理,充分考虑到原材料的成分和阳极氧化过程中温度的影响,以保持高效氧化效果。通过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铝合金产品其表面氧化膜厚度、硬度、耐磨性均有大幅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
应用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复合阳极氧化着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前处理;
(2)氧化铝合金表面在铝合金表面形成膜层:采用直流电的电压为5~10V,电源波形的脉冲频率:0~100Hz;
(3)上色;步骤(3)、(5)和(7)步骤中上色过程采用的物料包括硝酸、硫酸、磷酸、氧化钠;所述物料为阳极专用有机染料、环保封孔剂;上色过程将有机染料充分溶解,加热至42-44.5℃并保温,放入前处理好的阳极氧化铝薄膜,浸泡29min;硫酸浓度为186g/L。
(4)脱色;
(5)二次上色,重复步骤(3);
(6)脱色;
(7)三次上色,重复步骤(3);
(8)封孔,采用去离子水在温度100℃、pH值5.5~6.5下沸腾26min,铝合金表面达到表面多彩色状态;
市场的产品普遍是单一色调,通过本例方法得到的产品可以在产品外观上实现多种颜色组合的效果,比现有市场的产品更具颜色的多彩性、鲜艳性。
通过本例方法得到的氧化膜表层的膜孔分布率为90×109-95×109个/cm-2,所述氧化膜里层的膜孔分布率为35×109-39×109个/cm-2;所述阳极氧化膜的厚度为25μm-3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铭钦,未经李铭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87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