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送区域划分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9213.6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1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秋源;徐明泉;黄绍建;咸珂;陈进清;饶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合九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0 | 代理人: | 刘戈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送 区域 划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送区域划分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多个历史订单彼此的地理位置相似度,对多个历史订单进行聚类处理,获得N个类簇;根据N个类簇各自包含的历史订单的地理位置,获取N个类簇各自对应的覆盖区域;根据N个类簇各自对应的覆盖区域确定N个类簇各自对应的配送区域。通过上述聚类处理可以使得不同类簇的覆盖区域相对独立,从而,基于对大量历史订单进行地理位置的聚类处理,实现对配送区域的自动划定,也可以有效降低跨配送区域订单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送区域划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到线下(Onl ine To Offl ine,简称O2O)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购物方式,用户通过网上购物类应用,足不出户即可获取自己所需的物品。这些应用在便利用户的同时,也面临着订单配送问题,于是物流调度系统应运而生。
目前,在一些实际场景中,比如同城配送的场景中,物流调度系统对订单的调度往往是基于配送区域(一些场景中也称为商圈)进行调度的。简单来说,就是将某配送区域内产生的订单分配给归属于该配送区域的配送人员进行配送。
发明内容
以某城市来说,目前,对该城市进行配送区域的划分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凭借对该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商户分布情况、用户分布情况等的了解,在地图上经验划分出多个彼此覆盖区域不相交的配送区域。从而,在对该城市的订单进行调度时,则是基于人工划分得到的多个配送区域进行调度的。
人工经验划定的配送区域可能是不合理的,从而可能导致订单调度时,可能会导致配送运力的浪费。
举例来说,基于人工经验划定的配送区域可能产生大量的跨配送区域订单。在目前基于配送区域的订单调度机制下,这些跨配送区域订单会导致配送人员的空驶返程现象,是对配送运力的一种浪费。
以外卖订单的配送场景为例来说,订单中可以包含有取货位置和送货位置两种位置信息,那么当某订单的取货位置和送货位置对应于不同的配送区域时,该订单即为跨配送区域订单。
上述基于配送区域的订单调度机制,简单来说为:配送人员只能接受其所归属的配送区域的订单。其中,订单对应的配送区域可以这样确定:根据订单的取货位置所对应的配送区域确定该订单为哪个配送区域的订单。那么在对该订单进行调度时,需要将该订单分配给归属于配送区域A的某配送人员来完成订单的配送。而配送人员归属于哪个配送区域可以这样确定:根据配送人员在物流调度系统中提供的注册信息确定,也就是说,配送人员在注册时,即注册到了某个配送区域。基于此,假设某配送人员归属于配送区域A,其只能接受配送区域A的订单,意味着其只能接受取货位置在配送区域A的订单。
上述空驶返程现象可以根据如下举例理解:假设某个跨配送区域订单的取货位置对应于配送区域A,送货位置对应于配送区域B,此时,该订单被确定为是配送区域A的订单,会被分配给配送区域A中的某个配送人员来配送。该配送人员在行至配送区域B中的送货位置完成配送后,需要空驶返回到归属的配送区域A中继续接受配送区域A的订单,而不能在配送区域B内接受配送区域B内的订单,因为该配送人员归属于配送区域A,只能接受其归属的配送区域A的订单。从而,该跨配送区域订单造成了配送人员在返回至配送区域A的过程中的空跑现象,浪费了配送运力。
综上,由于人工经验有限、考虑因素单一,很可能导致配送区域范围的划分常有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对配送运力等会产生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送区域划分方法和装置,用以提高配送区域范围划分结果的合理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送区域划分方法,包括:
根据多个历史订单彼此的地理位置相似度,对所述多个历史订单进行聚类处理,获得N个类簇,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92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