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成熟度的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2428.7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1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常亮;李新凯;韩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02 | 分类号: | G01K1/02;G01N33/38;E04G1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23109 | 代理人: | 高志光 |
地址: | 15000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成熟度 混凝土 时机 判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水泥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基于成熟度的混凝土拆模时间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拆模时机是水泥混凝土结构主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水泥混凝土主体结构都是逐步浇筑的,只有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要求之后才可以拆模进行下一步浇筑和养生,因此混凝土拆模过早将会导致结构强度不足,拆模过晚将会影响工程进度。目前,施工单位主要采取传统经验的方法来确定混凝土的拆模时机,然而由于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不同,混凝土配合比和养生条件也会存在较大差别,都会导致水泥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差异,因此造成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拆模时间存在不同的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传统方式确定混凝土拆模时机,由于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不同,混凝土配合比和养生条件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导致水泥混凝土强度增长差异,造成拆模时机不准确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基于成熟度的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成熟度的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现浇水泥混凝土构件的几何尺寸大小和浇筑速度,在水泥混凝土构件内部中心距离模板1.5-3.5cm处布设温度传感器,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信号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的数据信号输入端连接;
步骤二、设置数据采集器的采样频率,并在数据采集器中对不同温度传感器的在构件中的位置进行备注,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多个温度采集与分析;
步骤三、开始进行水泥混凝土内部温度的连续采集,数据采集2-4天后,根据采集得到的混凝土内部温度数据,依据公式(1)计算不同时刻的混凝土成熟度,当同一时刻浇筑的构件中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时,采用多个成熟度的平均值;
Dj=Σ(Ti+15)×Δti (1)
式中:Dj为第j个温度传感器计算得到的成熟度;℃·h
Ti为第i小时与第i-1小时间的平均温度;℃,
Δti为第i小时与第i-1小时间的时间间隔;h
步骤四、依据现场试验数据,回归公式(2)中的系数a,b,建立水泥混凝土强度发展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混凝土构件拆模所需要满足的最小强度,通过公式(2)反算成熟度,然后根据公式(1)反算时间,该时间即为预测的混凝土拆模时刻;
式中:f为水泥混凝土的预估强度;
a,b为回归参数,依据现场试验数据获得;
Ti为第i小时与第i-1小时间的平均温度;℃;
Δti为第i小时与第i-1小时间的时间间隔;h
步骤五、在预测拆模时刻的前1天,依据所测量得到的温度和时间数据计算成熟度D计算,然后与步骤四中反算得到的成熟度D反算进行对比,存在以下工况:
1)若D计算<D反算,且误差小于10%,则满足第二天的拆模要求,可以安排工人8-10小时之后进行混凝土拆模;2)若D计算>D反算,立即安排拆模,并调整水泥混凝土强度的预测公式(2);3)若D计算<D反算,且误差大于10%,依据误差大小,适当后延拆模时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适用于水泥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施工工程,确定连续混凝土施工的不同位置的拆模时间,解决了当前水泥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最佳拆模时机问题。本发明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系统,并结合数据库管理能够有效的监测水泥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强度发展过程,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成熟度的混凝土拆模时机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现浇水泥混凝土构件的几何尺寸大小和浇筑速度,在水泥混凝土构件内部中心距离模板2cm处布设温度传感器,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信号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的数据信号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24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