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ypeC耳机唤醒手机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429295.8 | 申请日: | 2017-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7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君龙;曹新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H04R1/10;H04M1/725;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袁文婷;林锦辉 |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typec 耳机 唤醒 手机 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ypeC耳机唤醒手机电路,包括TypeC耳机接口、使能端、与TypeC耳机接口相连的手机,以及连接在TypeC耳机接口的CC1引脚与使能端之间的唤醒电路;其中,在使能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时,通过唤醒电路为手机输入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以唤醒所述手机。通过本发明能够通过耳机唤醒手机,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控制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TypeC耳机唤醒手机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短小,这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的尺寸也越来越小,连接器行业也首当其冲。新一代USB TypeC接口由于其具有更加纤薄的设计,更快的传输速度以及更强的电力传输,且其支持正反双面插入,因此逐渐成为移动电子产品的标准接口。
耳机作为移动电子产品的常用附件是不可或缺的,在TypeC接口取代传统USB接口成为移动电子产品的标准接口的同时,具有TypeC接口的耳机应运而生。与传统的USB接口不同,USB TypeC接口增加了几对新的引脚定义,以用来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高功率输出的要求。其中,为了达到最大传输电流,VBUS和接地各有4个引脚,其他的新增引脚CC1和CC2用来进行TypeC的协议通信,二对Rx/Tx用于超高速的数据传输。
而在TypeC耳机中,CC1引脚还可作为数字TypeC耳机和模拟TypeC耳机的识别,其中,当CC1引脚接地时,则该TypeC耳机为模拟TypeC耳机;当CC1引脚接入5.1K电阻时,则该TypeC耳机为数字TypeC耳机。模拟TypeC耳机仅仅只能输出模拟信号,其无法通过操作TypeC耳机实现对手机的唤醒;而对于在采用上述接法所实现的数字TypeC耳机的识别,其仍然无法通过操作TypeC耳机实现对手机的唤醒,如此,则势必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ypeC耳机唤醒手机电路,以解决目前无法通过操作数字TypeC耳机实现对手机的唤醒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TypeC耳机唤醒手机电路,包括TypeC耳机接口、使能端、与TypeC耳机接口相连的手机,以及连接在TypeC耳机接口的CC1引脚与使能端之间的唤醒电路;其中,在使能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时,通过唤醒电路为手机输入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以唤醒所述手机。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唤醒电路包括电源、NMOS管、PMOS管、电阻R1和分压电路;其中,使能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接入NMOS管的栅极,电源经电阻R1分别接入NMOS管的源极和PMOS管的栅极;分压电路连接在PMOS管的漏极与地之间,TypeC耳机接口的CC1引脚接入分压电路。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2和电阻R3;其中,电阻R2与电阻R3串联在PMOS管的漏极与地之间,TypeC耳机接口的CC1引脚接入电阻R2与电阻R3之间。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唤醒电路还包括电阻R4,电阻R4的一端接入使能端,另一端接地。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唤醒电路还包括电容C1,电容C1的一端接入电源,另一端接地。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在使能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时,NMOS管和PMOS管导通,电源经PMOS管的源极流向漏极,再经过分压电路分压后接入TypeC接口的CC1引脚。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使能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为按下TypeC耳机按键所产生的信号。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还包括单片机,单片机与使能端相连,用于在按下TypeC耳机按键之后控制使能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
此外,优选的结构为:还包括稳压器,稳压器与使能端相连,用于在按下TypeC耳机按键之后控制使能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或者脉冲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9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车辆网络架构
- 下一篇:在网络中发布作品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