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材料复合热处理表面强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5023.0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5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熊志高;袁志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8/32 | 分类号: | C23C8/32;C21D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材料 复合 热处理 表面 强化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金属材料复合热处理表面强化方法。将金属工件加热到780~900℃进行碳氮共渗达到一定深度后降温至650~720℃进行氮碳共渗。氮碳共渗过程后期通过控制氮势消除渗层中的脆性化合物层。然后进行淬火,先置于250~300℃硝盐溶液中等温淬火并保温,再置于120~180℃等温淬火并保温,最后在220~240℃时效处理。本工艺淬火温度低,金属工件变形小,渗层厚度大;而且可以获得无脆性白亮层的表面,极大减小了渗层脆性,同时在经过淬火‑分配‑回火工艺处理后,材料心部的强韧性得到提高,渗层的强度、硬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金属工件经过两次淬火,表层形成残留压应力,提高了金属工件的抗疲劳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涉及的是一种金属材料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特别是一种强化中低碳(低合金)钢表面的有效方法。
背景技术
渗氮、渗碳作为一种成熟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齿轮、轴类、薄片等需要表面高强度芯部韧性好的金属工件。但普通渗碳工艺的淬火加热温度约930℃,导致淬火应力大,对于小薄金属工件很难控制变形。渗氮及奥氏体氮碳共渗工艺虽然使得淬火温度在700℃以下,但渗层薄且脆,影响了表面强化效果。因此,开发淬火加热温度低、表面强化效果明显的热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080040230.0的专利《碳氮共渗构件的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结合渗碳和碳氮共渗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低碳低合金钢在900℃以上渗碳之后直接降温至800~900℃碳氮共渗,接着在800℃直接淬火,并对金属工件进行回火、喷丸处理。该工艺淬火温度高,金属工件容易变形,特别是对于薄板金属工件,变形明显,不易获得形状稳定的薄片金属工件;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038045.8的专利《变速器齿圈氮碳共渗处理工艺》公开了一种氮碳共渗工艺,工艺过程为前清洗、预氧化处理、氮碳共渗处理、后清洗。其中氮碳共渗温度是560~570℃,保温适当时间,气源是氨气、氮气、二氧化碳,共渗结束后进行油淬。该工艺只能获得一层氮化层,无法获得较厚渗层深度,而且氮化层表层的化合物层存在脆性问题;专利申请号为CN02157722的专利《复合热处理方法》公开了一种复合化学热处理工艺,将渗氮与渗碳结合,在930℃左右渗碳,同炉内在720℃以下渗氮,淬火并时效处理。该工艺避免了淬火应力大、渗层薄的缺陷,表面硬度到达900Hv。但是该工艺并没有解决渗层脆性问题。以上公开专利分别以碳氮共渗、氮化、复合化学热处理方法来提高金属工件渗层的力学性能,但是分别存在变形大、渗层深度小、表面化合物层脆性等问题。
Q-P-T工艺是一种在淬火-分配(Q-P)工艺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热处理新工艺,在发展高强度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Q-P-T工艺通过碳的再分配形成稳定残留奥氏体,增加材料塑性,而且可以通过回火析出弥散复杂碳化物增加材料强度,从而提高材料综合强韧性。徐祖耀院士在2007年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上发表《钢的热处理新工艺》论文,文中论述了经过Q-P-T工艺处理的钢力学性能的优越性。但是Q-P-T工艺是针对金属体材料的工艺,并没有单独用于表面强化的先例。本发明综合复合化学热处理及Q-P-T工艺的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更加有效的复合热处理表面强化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多种热处理工艺结合,避免单一热处理工艺缺点的综合热处理技术,涉及到的热处理工艺有碳氮共渗、奥氏体氮碳共渗、无化合物层渗氮、Q-P-T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金属工件在多用炉内加热到780~900℃进行,采用甲醇、煤油和氨气为渗剂A,在炉内进行碳氮共渗直到达到要求渗层深度;
(2)将经过步骤(1)处理的金属工件降温至650~720℃进行氮碳共渗并保温时间为1~4h,采用氨气、甲醇为渗剂B,氮碳共渗完成后,金属工件出炉;
(3)将经过步骤(2)共渗后出炉的金属工件置于250~300℃硝盐溶液中等温淬火并保温;
(4)然后,将金属工件放置在120~180℃的硝盐溶液中保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50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渗碳淬火工艺
- 下一篇:一种PVD涂层的硬质合金基体表面预处理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