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8505.5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20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国;顾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川浪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H01H50/54;H01H50/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邢若兰;高之波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装置,壳体、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触发单元、固定槽单元和多个真空泡单元;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均与真空泡单元的个数相对应,多个所述真空泡单元的一端固定于壳体上,真空泡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固定槽单元上;所述固定槽单元能够通过旋转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固定槽单元能够以旋转支承部为支撑进行旋转;所述触发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槽单元旋转,并驱动所述真空泡单元进行接通。本发明通过上述的多种独特设计组合后,接触器装置的分断速度可以达到40‑80毫秒,但是传统的接触器装置分断速度至少在100毫秒以上。分断速度越快,则静端接触部和动端接触部之间产生电弧的可能性越小,相应的产生电弧烧蚀的情况越小,从而可以大大的延长真空泡单元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及一种电力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接触器装置,组装较为复杂,需要的空间较大,需要的电压也非常的大,耗能较大。并且传统的接触器装置都是用于控制单路线路的通断,需要控制多路电路的通断时,其同步性不够理想。
传统的接触器装置分断速度通常在100毫秒以上,分断速度不够迅速。而且传统的思想一直认为,在接触器装置的真空泡单元中,都是静端固定,驱动动端运动,从而实现接触器装置的通断,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分断速度无法有效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
本发明提供了接触器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触发单元、固定槽单元和多个真空泡单元;
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均与真空泡单元的个数相对应,
多个所述真空泡单元的一端固定于壳体上,真空泡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固定槽单元上;
所述固定槽单元能够通过旋转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固定槽单元能够以旋转支承部为支撑进行旋转;
所述触发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槽单元旋转,并驱动所述真空泡单元进行接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发单元包括驱动电源、开关、线圈和电磁铁芯,所述驱动电源、开关和线圈连接在一起构成回路,所述电磁铁芯位于所述线圈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和电磁铁芯均设置两个,两个线圈和电磁铁芯并列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槽单元包括旋转支承部、卡合部和吸合部,所述卡合部上有多个卡口,固定槽单元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多个卡口并列设置,多个所述真空泡单元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卡口一一卡合对应,多个所述真空泡单元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合部和吸合部相连接,构成固定槽单元的本体结构,旋转支承部则位于卡合部和吸合部的连接处,旋转支承部设置于固定槽单元的本体结构的两侧,所述吸合部上设有吸引块,所述吸引块与所述电磁铁芯相对应,旋转支承部、卡合部和吸合部构成近似杠杆型结构,所述吸引块与旋转支承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卡口与旋转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复位弹簧,
当复位弹簧采用扭簧设计时,可以在旋转支承部的位置套设有复位弹簧;
当复位弹簧采用压缩弹簧设计时,复位弹簧设置在吸合部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复位弹簧采用双数设置,
当采用扭簧时,可以在两侧的旋转支承部上均套设有复位弹簧;
当采用压缩弹簧时,可以在吸合部的下方设置两个复位弹簧,两个复位弹簧分列于吸引块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卡口的两侧均设有侧连接壁,所述侧连接壁用于连接吸合部和卡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川浪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川浪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85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