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8496.X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5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士杰;刘亮;徐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欣旺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2 | 分类号: | H01M2/22;H01M2/26;H01M2/34;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54;H01M10/6554;H01M10/6561;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3 | 代理人: | 王杰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装置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池组装置,包括:多个基本并联单元、散热器、汇流连接排和绝缘部件;所述汇流连接排位于散热器和多个基本并联单元之间,通过散热器螺钉相连;所述汇流连接排将所述基本并联单元的极耳相连形成并联;每个所述基本并联单元包括一个电压采集端子;所述绝缘部件包括第一绝缘部件,第二绝缘部件以及第三绝缘部件;所述第一绝缘部件通过所述散热器螺钉固定在所述汇流连接排和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二绝缘部件位于所述散热器螺钉周围;所述第三绝缘部件位于所述散热器对应所述电压采集端子的边界处。本发明的电池组装置在利用极耳传热的同时,可靠地解决了散热器与基本并联单元之间的电绝缘问题,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电池组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技术已经在当今社会有了飞跃式发展,成功在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进行使用,但是对于高耗电量的设备来说,普通容量的锂离子单体电池往往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将锂离子单体电池根据不同的串联和/或并联方式组装成不同电量、不同功率的电池组装置,以满足大能量、大功率动力设备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较高的热量温度环境会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发挥,甚至导致使用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对于低温环境下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启动以及运作时合适的热量温度环境又会给锂离子电池带来有益的技术效果,所以控制锂离子电池温度环境成为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问题。为了控制电芯温度,保证电池组的安全、性能和寿命,就必须对电池组的热量温度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现有电池组装置散热和电绝缘设计方案不够可靠,还屡有锂离子电池组装置使用安全事故发生。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池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电池组装置散热和绝缘设计方案不可靠,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组装置,包括:多个基本并联单元、散热器、汇流连接排和绝缘部件;
上述汇流连接排位于散热器和多个基本并联单元之间,通过散热器螺钉相连;上述汇流连接排位于所述基本并联单元的极耳所处端面的顶端,并将上述基本并联单元的极耳相连形成并联;
多个上述基本并联单元串联成串联体;每个上述基本并联单元包括一个电压采集端子,上述电压采集端子穿过上述汇流连接排固定在上述基本并联单元上;
上述绝缘部件包括第一绝缘部件,第二绝缘部件以及第三绝缘部件;上述第一绝缘部件通过上述散热器螺钉固定在上述汇流连接排和上述散热器之间;上述第二绝缘部件位于上述散热器螺钉周围;上述第三绝缘部件位于上述散热器对应的上述电压采集端子上述的边界处。
优选地,上述基本并联单元包括多个单体电芯、多个绝缘支架以及一个或多个极耳固定条;
上述基本并联单元由多个上述绝缘支架与多个上述单体电芯依次间隔地排列组成,两端为绝缘支架;
两个相邻的上述单体电芯的极耳折弯后并联卡在两者之间的绝缘支架上,并通过上述极耳固定条固定。
优选地,上述单体电芯为软包电芯;上述单体电芯的正、负极极耳分别分布在单体电芯相对的两端或同端两侧;上述正、负极极耳上分别分布多个通孔;上述极耳固定条上分布与上述正、负极极耳通孔相应的固定孔;上述散热器螺钉、上述电压采集端子分别穿过对应位置的上述通孔和上述固定孔。
优选地,上述散热器包括风冷散热器或液冷散热器;
上述风冷散热器包括:齿状体导热板,上述齿状体导热板的齿间开口方向远离上述串联体;
上述液冷散热器包括:导热板和多个液冷管道,上述多个液冷管道装配在导热板上预设槽体中,上述导热板和上述液冷管道之间通过导热材料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欣旺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欣旺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84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