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表面修饰的低维度纳米碳电加热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8023.6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7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哲娟;卫强;黄锁忠;蔡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晶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12 | 分类号: | H05B3/12;H05B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表面 修饰 维度 加热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薄膜材料与柔性电子材料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纳米银表面修饰的低维度纳米碳电加热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加热膜简称电热膜,其工作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热体中的碳分子团产生“布朗运动”,碳分子之间发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对外传递,其电能与热能的转换率高达98%以上。碳分子的作用使电热膜表面迅速升温。电热膜之所以能够对空间起到迅速升温的作用,就在于其100%的电能输入被有效地转换成了超过66%的远红外辐射能和33%的对流热能。电热膜分为高温、低温电热膜。高温电热膜一般用于电子电器、军事等,如今科技生产的电热膜。低温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由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在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工作时以电热膜为发热体,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送入空间,其综合效果优于传统加热方式。故其转换效率高,除一小部分损失(2%),绝大部分(98%)被转化成热能。
由于电热膜为纯电阻电路,电热转换效率主要取决于膜的阻值。现有技术中的电热膜主要采用了具有导电性能的碳或炭膜,由于膜的阻值大,一方面导致电热转换效率损失较大;另一方面会使膜的加热均匀性较差。近年来已有新的技术提出在碳材料中复合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增强电热膜的加热温度和均匀性。例如CN106131984A提出将银纳米线与氧化石墨烯复合制备了薄膜加热器,与单纯的碳膜比,该类产品的加热温度和均匀性更佳。但是,一方面该薄膜是通过将纳米银线和氧化石墨烯间替旋涂和光照实现的物理表面接触型复合,相互间隙大,且有接触阻抗,限制了温升能力;另一方面氧化石墨烯本身的材料缺陷限制了薄膜的导电性,因此加热性能不是最佳。CN 105916222A提出采用石墨烯和半导体材料结合制备了远红外电加热膜,提高了节能效率。该方法中所提的半导体材料膜,一方面需要采用蒸镀的工艺实现,工艺复杂且工艺耗能大;另一方面制备温度高不适于制备柔性电热膜的制备。
近年来,随着柔性电子对柔性导电导热薄膜需求日益增加,对柔性电热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以上新型电热膜的优势以及发展瓶颈,可以通过制备纳米碳-金属复合材料应用于电热膜,有效的提高电热膜的发热性能和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在纳米碳材料特别是低维度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材料表面包裹高导电性金属材料银,通过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提出了一种制备柔性的可以有效的应用于电加热薄膜的浆料和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米银表面修饰的低维度纳米碳电加热膜制备方法,特点是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1:采用表面置换或/和化学还原法在低维度纳米碳材料表面修饰或覆盖或包裹纳米银颗粒,得表面修饰纳米银颗粒的低维度纳米碳材料;其中低维度纳米碳材料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材料;
步骤2:纳米银@纳米碳复合材料制备
通过球磨或搅拌或辊压法将所得的表面修饰纳米银颗粒的低维度纳米碳材料与低温烧结银浆的粘结剂混合,混合比例为表面修饰纳米银颗粒的低维度纳米碳材料占6-35%;AgNPs在低温烧结银浆粘结剂中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25-50%。。
步骤3: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在柔性低温衬底上直接制备图形化碳银薄膜,经130-180℃有氧条件下低温烧结30-90分钟后,获得所述纳米银表面修饰的低维度纳米碳电加热膜;其中:
所述在低维度纳米碳材料表面修饰或覆盖或包裹纳米银颗粒,具体包括:
1)清洗纳米碳材料,先用20-60mM 的HCl去离子水溶液浸泡低维度纳米碳材料,通过超声清洗30分钟,80-100℃烘干后备用;
2)低维度纳米碳材料的表面处理:
(a)选取一定质量的表面修饰剂与稀盐酸混合,作为敏化液,在敏化液中加入清洗好的低维度纳米碳材料,搅拌5-10分钟后室温条件下静置6-10小时后,获得沉淀物;其中,所述敏化剂为氯化亚锡(SnCl2)、四氯化锡(SnCl4)或硫酸亚锡(SnSO4);低维度纳米碳材料与敏化剂的质量比为6~20:3,稀盐酸浓度5-10%;(b)或者选用表面活性剂与低维度纳米碳材料在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或聚丙烯酸钠PAA;表面活性剂与低维度纳米碳材料的质量比为5~8:10;
(c)或者将低维度纳米碳材料与二甲亚砜和乙二醇原子或基团转移反应及聚电解质羟基与α-溴异丁酰溴或α-氯丙酰氯践行酯化反应,完成碳纳米管表面的非共价修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晶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晶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80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