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7524.2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0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左利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2150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一区域 柱状微结构 背光模块 微结构表面 第二区域 光学材料 出光面 导光板 入光面 出光均匀性 分布现象 邻接 暗带 充填 邻近 | ||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柱状微结构以及一光学材料。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出光面具有邻近入光面的一第一区域、及远离入光面并邻接第一区域的一第二区域。多个柱状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出光面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各个柱状微结构具有一微结构表面,且每两相邻微结构表面间形成一间隙。光学材料充填于第一区域的间隙。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可减轻入光侧亮暗带分布现象并提高出光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于目前的背光模块设计中,导光板表面通常会形成微结构以提高导光板辉度,进而增加背光模块的整体亮度。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导光板102上形成的柱状微结构104,可通过折射原理缩小出光角度并提高光源106的利用效率,使导光板102的辉度增加。然而,柱状微结构104的折射聚光效果,容易使导光板102的入光侧的亮暗带分布现象更为明显,导致导光板102的出光均匀性下降。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减轻入光侧亮暗带分布现象并提高出光均匀性的背光模块设计。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柱状微结构以及一光学材料。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出光面具有邻近入光面的一第一区域、及远离入光面并邻接第一区域的一第二区域。多个柱状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出光面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各个柱状微结构具有一微结构表面,且每两相邻微结构表面间形成一间隙。光学材料充填于第一区域的间隙。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柱状微结构以及一光学材料。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出光面具有邻近入光面的一第一区域、及远离入光面并邻接第一区域的一第二区域。多个具有同一形状的柱状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出光面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光学材料涂布于设有柱状微结构的第一区域。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第一柱状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柱状微结构。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出光面具有邻近入光面的一第一区域、及远离入光面并邻接第一区域的一第二区域。多个第一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的第一区域,多个第二柱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的第二区域。各个第一柱状微结构与各个第二柱状微结构的形状不同,且各个第一柱状微结构的光散射能力大于各个第二柱状微结构的光散射能力。
通过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因对邻近入光侧的柱状微结构进行表面处理,例如以表面加工方式改变微结构形状或以光学材料填充微结构表面,即能局部地调整出光面的不同区域的光散射效果,达到以较简易的方式减轻邻近入光面的亮暗带分布及提高出光均匀性的目的。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简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板及形成于导光板上的柱状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A及图4B为依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导光板出光面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微结构表面形态的示意图。
图5A及图5B为依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显示导光板出光面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微结构表面形态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75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