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振荡器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5031.5 | 申请日: | 201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1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方星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B5/04 | 分类号: | H03B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荡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荡器电路。
背景技术
振荡器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直流电能转换成具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能。
传统的振荡器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三反相器INV3和电容C1;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接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输出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电容C1的一端接第三反向器INV3的输出,另一端接地。
振荡器的输出时钟频率会受到工艺、电源电压以及温度的影响,在上述各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使得振荡器的输出时钟频率误差非常大,一般振荡器的输出时钟频率误差会随工艺、电源电压以及温度变化达到20%-30%,甚至有时竟然达到了50%,这给电路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无法满足电路的正常工作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振荡器频率误差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频率误差小的振荡器电路。
一种振荡器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三反相器INV3、RS触发器RS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NMOS晶体管N1;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输出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NMOS晶体管N1的漏极以及第二反相器INV2和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NMOS晶体管N1的栅极接电源,源极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接RS触发器RS1的复位端R;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出接RS触发器RS1的置位端S;RS触发器RS1的输出端Q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翻转点比所述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翻转点高。
本发明利用了第二反相器INV2和第三反相器INV3的翻转点的区别,使得第一电容C1上的电压在这两个翻转点之间线性变化,从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频率。而且,在此基础上,这个振荡器还引入了NMOS晶体管N1和第二电容C2,这两个器件的引入,使得在不同的电源电压下,振荡器的有效电容值不同,使得电源电压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大大减小,增强了频率的稳定性。相比传统的振荡器,这个振荡器频率主要受第二反相器INV2和第三反相器INV3的翻转点的控制,比较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振荡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为解决现有振荡器频率随着工艺、电源电压以及温度的影响造成误差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频率误差小的振荡器电路。如图2所示,该振荡器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三反相器INV3、RS触发器RS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NMOS晶体管N1;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输出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NMOS晶体管N1的漏极以及第二反相器INV2和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NMOS晶体管N1的栅极接电源,源极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接RS触发器RS1的复位端R;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出接RS触发器RS1的置位端S;RS触发器RS1的输出端Q接振荡器的输出UOUT。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翻转点比所述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翻转点高。即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翻转点比较高,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翻转点比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方星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方星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50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