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泌抗人B7-H4胞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和抗人B7-H4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5346.1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9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军发;余诗炎;庄泽刚;张俊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20 | 分类号: | C12N5/20;C07K16/28;G01N33/68;G01N33/574;C12R1/91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王雪镅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泌 b7 h4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细胞株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免疫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分泌抗人B7‑H4胞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和抗人B7‑H4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杂交瘤细胞株包括五株能产生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传代能力。抗体为分泌抗人B7‑H4胞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能够识别人B7‑H4的原核表达产物、真核表达产物,及表达胞外功能区蛋白。该抗体应用于B7‑H4的免疫学检测,包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表达B7‑H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组织或细胞中表达的B7‑H4,采用免疫荧光技术、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可溶性B7‑H4;也用于抗体药物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免疫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分泌抗人B7-H4胞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和抗人B7-H4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双信号学说认为T细胞活化需要抗原信号和共刺激信号,前者由T细胞表面TCR识别抗原提呈细胞中MHC结合抗原肽而传递,后者由共刺激/共抑制分子及其配体相互作用而实现,两种信号的整合可有效诱导T细胞活化。共刺激/共抑制分子包括一大群已知的和未知的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和TNF超家族(TNF superfamily),这些分子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决定T细胞免疫应答方向(应答或耐受)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被称为免疫监测分子(immunecheckpoint molecules),包括刺激性免疫监测分子(stimulatory checkpointmolecules,SCPM)和抑制性免疫监测分子(inhibittory checkpoint molecules,ICPM),抑制性免疫监测分子对T细胞活化起负调节作用,如CD80/CD86-CTLA4、PD-L1-PD1、B7-H4及其受体、B7-H3及其受体、HVEM-BTLA等,在维持机体外周免疫平衡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其中CTLA-4和PD-1,尤其是后者已经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
B7-H4( (B7x, B7S1, VTCN1))是2003年发现的一种抑制性免疫监测分子,属于IgSF,人与小鼠的B7-H4有87%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成熟的B7-H4是一种50~80kDa的跨膜蛋白,拥有一个IgV区和一个IgC区,其mRNA可表达于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正常情况下其蛋白质在免疫细胞和非淋巴组织中不表达,但可诱导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细胞表面。膜结合型B7-H4和可溶性B7-H4-Ig融合蛋白均可有效抑制T细胞活化,其效应为:抑制T细胞(包括CD4+和CD8+细胞)增殖和产生IL-2;阻滞T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CTL杀伤活性。在小鼠EAE模型中,采用B7-H4单抗和可溶性B7-H4-Ig融合蛋白阻断B7-H4信号途径可加重疾病的进展,但B7-H4缺陷小鼠仅表现轻度的Th1细胞活性升高,而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不变,提示,B7-H4是一种T细胞活化的免疫抑制分子,但其作用较弱,可起到优化微调免疫功能的作用。最近,发现B7-H4与Treg免疫抑制功能发挥及中性粒细胞抗感染活性相关,如发现局部表达B7-H4可抑制受者对移植胰岛的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并与提高Treg活性有关,采用B7-H4-Ig治疗NOD小鼠可抑制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其机制与抑制效应T细胞浸润和提高Treg细胞活性有关。还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均高表达B7-H4,并且B7-H4的高表达与这些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及抗凋亡作用关系密切。上述结果说明B7-H4信号途径对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功能均起负向调节作用,在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医科大学,未经广东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53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