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FID电子标签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81629.9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段元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可戴设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fid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近场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RFID电子标签。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标识识别、物品跟踪、信息采集等功能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等诸多领域。RFID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来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电子标签的编码方式、存储及读写方式与传统标签或手工标签不同,电子标签编码的存储是在集成电路上以只读或可读写格式存储的,特别是读写方式,电子标签是用无线电子传输方式实现的。
现有的RFID电子标签贴纸,主要由RFID天线、芯片以及贴纸组成,RFID天线、芯片设置在贴纸上。该RFID电子标签贴纸能够通过贴纸粘贴在产品上,RFID读写器能够通过RFID天线对芯片进行读写操作。
在RFID电子标签贴纸从产品上被撕下时往往会损坏RFID天线而使该RFID电子标签贴纸不可用,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该RFID电子标签贴纸被转用或盗用。但是,在RFID电子标签贴纸在RFID天线被损坏时,仍然可以通过更换RFID天线而继续使用该RFID电子标签贴纸的芯片,进而造成RFID电子标签贴纸可循环使用而不具有唯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RFID电子标签,旨在解决在RFID电子标签贴纸在RFID天线被损坏时仍然可以通过更换RFID天线而继续使用该RFID电子标签贴纸的芯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RFID电子标签,包括芯片、RFID天线、易毁型检测引脚以及标签载体;所述芯片、RFID天线、易毁型检测引脚分别设置在所述标签载体上;
所述芯片分别与所述RFID天线以及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电连接;
所述芯片用于实时监测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状态,并在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将当前的工作状态调整为异常工作状态,其中,所述芯片的工作状态包括正常工作状态及异常工作状态。
优选地,所述芯片还用于实时检测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电阻值,并在检测到的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时,确定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状态满足预设条件。
优选地,所述芯片还用于在检测到与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之间的电连接断开时,确定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状态满足预设条件。
优选地,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所述芯片的工作状态信息及身份标识信息的存储模块;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存储模块、RFID天线以及所述易毁型检测引脚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将当前的工作状态调整为异常状态时,更新所述存储模块存储的所述工作状态信息。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胶层,所述芯片、RFID天线、易毁型检测引脚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标签载体粘贴式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胶层以及透明离型层;所述芯片、RFID天线、易毁型检测引脚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胶层与所述透明离型层通粘贴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透明离型层的面积大于所述标签载体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芯片包括运动监测模块、通讯模块及支付模块。
优选地,所述通讯模块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和/或虚拟SIM卡。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RFID电子标签设置与芯片电连接的易毁型检测引脚,能够在易毁型检测引脚的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芯片将当前的工作状态调整为异常工作状态,进而使得RFID天线被损坏时该RFID电子标签不可用,使得该RFID电子标签不可循环使用,进而使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性,提高了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RFID电子标签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RFID电子标签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可戴设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可戴设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1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