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8087.X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3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宏;邓志强;吴澳;李克莱;张华杰;王国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土巴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30 | 分类号: | G06F8/30;G06F8/35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吴英铭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西丽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程 友好 敏捷 代码 自动 生成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涉及敏捷计算机编程开发技术领域,解决了代码生成器局限性大,扩展性差的问题。该系统包括代码生成器、数据描述文本和代码模板,数据描述文本被解析后输入至代码生成器的代码生成引擎,然后结合代码模板由代码生成引擎生成初始代码,再由代码验证器对生成的代码进行验证并查看结果,最后由代码管理系统对生成的代码进行管理,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由用户选择下一个步骤,如下载代码、执行数据库语句等操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下代码生成器局限性大,扩展性差的问题,其基于多代码模板的代码生成与具体代码的解耦,降低了代码耦合度,提高了扩展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定制化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敏捷计算机编程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IT行业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的复杂度也随着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软件的开发团队也越来越庞大,而如何更好地协同整个团队进行高效准确的工作,从而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已经慢慢成为了开发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软件开发中,不同的功能模块一般由不同的开发成员负责,同一功能模块的各层代码也可能是不同的开发成员编写,经验告诉我们,模块之间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也是最耗费时间的。它需要多个开发人员相互协作找出问题,而协作过程中的沟通所消耗的时间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且还可能因为沟通的不足导致模块返工。
在这个过程中,当一个模型中涉及到多个表结构时,即使其涉及到字段的新增、修改和删除,也需要重新进行代码的制作,从而使得在代码生成过程中,需要过多的人工参与以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重复性的代码制作工作。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一些代码生成器,但其都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系统进行开发的,不具有通用性,也不可避免代码制作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可见,现有的代码生成器一般是按照的一种特定的格式,生成一种特定框架定义好的目录结构以及该特定框架事先定义的命名规则的文件,而在实际的项目中框架及目录各方面应当由项目本身所定制,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记录历史每一次脚本变更记录,也不具备在同一次变更中的脚本自动合并的能力,局限性大,扩展性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下代码生成器局限性大,扩展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描述文本,用于建立待生成的代码的数据描述;
代码模板,用于接受填入至数据描述文本解析出的参数;
代码生成器,包括描述解析器和代码生成引擎,所述描述解析器用于将数据描述文本中的数据描述进行解析;
所述代码生成引擎通过扫描相应的代码模板的占位符,找到所述描述解析器解析出的相应的数据进行填充,组装出对应功能模块的初始代码;
合并组装模块,由代码验证器对生成的初始代码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将每个功能模块对应的初始代码按照逻辑结构进行合并组装,同时单独存储每个功能模块对应的初始代码;
分发模块,将单个功能模块与合并组装后的初始代码进行一对一关联映射,并赋予每个功能模块指向该对应功能模块开发组的代码接收容器的指针,用于在相应的功能模块的初始代码生成后被分发至对应的模块开发组的代码接收容器。
上述的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所述数据描述文本为XML文本。
上述的编程友好型的敏捷代码自动生成系统,所述描述解析器对所述XML文档进行解析的过程包括:
获取根节点,通过库函数ElementDocument.getRootElement()获取所述XML文档的根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土巴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土巴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80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