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爆炸的面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72890.2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9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台市联翔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62 | 代理人: | 宋平 |
地址: | 224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爆炸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爆炸的面料。
背景技术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空间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差的急剧变化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爆炸及其容易造成人员的大量受伤,给人们的家庭带来伤害,且爆炸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人们的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在爆炸产生时,能够有效避免爆炸的伤害,使自己脱离危险的物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防爆炸的面料,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爆炸的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纱线和线芯,所述纱线按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玻璃纤维:20-50份;聚酯纤维:15-40份;麻纤维:10-30份;钢纤维:10-40份,竹纤维:10-40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纱线按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玻璃纤维:30份;聚酯纤维:20份;麻纤维:25份;钢纤维:25份;竹纤维:35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10-20):(20-3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2: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酯纤维的纤度为2-1旦,强力为1-2g/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纤维的纤度为1-2旦,强力为2-3g/旦。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炸的面料,通过刚纤维层、聚酯纤维层和麻纤维层能够有效的减弱了爆炸物对于人体的冲击,减小了人体的伤害程度,且本面料制成的衣物,穿戴方便,经济实用,具有透气、吸汗、抗腐蚀能力强、不易磨损等优良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爆炸的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纱线和线芯,所述纱线按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玻璃纤维:20-50份;聚酯纤维:15-40份;麻纤维:10-30份;钢纤维:10-40份,竹纤维:10-40份。
所述纱线按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玻璃纤维:30份;聚酯纤维:20份;麻纤维:25份;钢纤维:25份;竹纤维:35份,所述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10-20):(20-30),所述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2:2,所述聚酯纤维的纤度为2-1旦,强力为1-2g/旦,所述钢纤维的纤度为1-2旦,强力为2-3g/旦。
实施例2: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20kg:20kg。
实施例3: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30kg:20kg。
实施例4: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40kg:10kg。
实施例5: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酯纤维与钢纤维的混合比例为按照重量份计10kg:30kg。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台市联翔纺织有限公司,未经东台市联翔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2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