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取样组件及取样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71648.3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伊;姜霞;王书航;赵丽;王雯雯;张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样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环境科学研究的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样组件及取样器。
背景技术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湖泊的环境研究一直是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湖泊的环境对控制湖泊附近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目前,沉积物内源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尤为重要。而对沉积物的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在湖泊现场对沉积物进行垂直取样,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取样器的取样部分是取样管,使用时是将取样管直接插入沉积物中,然后将进入取样管的沉积物从取样管中推出,并将推出的沉积物作为样品进行分层,最后对分层之后的沉积物进行研究。
但是,在发明人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取样器在使用时存在如下缺陷:现有取样器的取样管是一根通管,由于沉积物主要是较为松软的物质,所以在取完沉积物样品后,在推出沉积物的过程中容易将垂直提取的沉积物压缩,这样在对沉积物样品分层研究时,分层的样品误差特别大,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取样组件及取样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提取沉积物样本,同时减少样品分层时的误差,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样组件,其包括:
空心柱体,用于垂直插入沉积物中抽取沉积物;
多个分割单元,所述分割单元为与所述空心柱体内腔相适配的环形,所述分割单元具有预定的厚度,多个所述分割单元的总厚度与所述空心柱体高度相同,多个所述分割单元依次相邻的放入所述空心柱体中,用于承装沉积物;
支撑片,所述支撑片的外形与分割单元的外形相同,所述支撑片的外形尺寸与所述分割单元的外形尺寸相同,所述支撑片用于设置在多个所述分割单元的最下端起支撑作用;
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第一端的截面形状与支撑片形状相同,用于通过推动支撑片将所述分割单元从所述空心柱体中推出。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空心柱体为圆形空心柱体,或所述空心柱体为矩形空心柱体;
所述空心柱体具有预定尺寸的高度。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空心柱体为葫芦形空心柱体,所述空心柱体具有预定尺寸的高度。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分割单元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环和第二环;
所述分割单元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穿设在多个所述分割单元的第一环中,每个所述分割单元的第二环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分割单元的厚度为5-10cm。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分割单元的数量为40-60个。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分割单元还包括多个垫片,所述垫片的数量比所述分割单元的数量少一个,每个所述垫片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分割单元之间。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中所述垫片采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造;
所述垫片的厚度为1-2mm。
优选的,前述的取样组件,其还包括:切片,所述切片为矩形,所述切片具有预定厚度,用于将承装有沉积物的分割单元彼此切割分离。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样器,其包括:
主体和取样组件;
所述取样组件包括:空心柱体,用于垂直插入沉积物中;
多个分割单元,所述分割单元为与所述空心柱体内腔相适配的环形,所述分割单元具有预定的厚度,多个所述分割单元的总厚度与所述空心柱体高度相同,多个所述分割单元依次相邻的放入所述空心柱体中,用于承装沉积物;
支撑片,所述支撑片的外形与分割单元的外形相同,所述支撑片的外形尺寸与所述分割单元的外形尺寸相同,所述支撑片用于设置在多个所述分割单元的最下端起支撑作用;
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第一端的截面形状与支撑片形状相同,用于通过推动支撑片将所述分割单元从所述空心柱体中推出;
其中,所述空心柱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架子中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样组件及取样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16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