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网络监控和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5622.8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7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席正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1 | 分类号: | H04B10/071;H04B10/70;H04B10/85;H04J1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网络 监控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网络监控和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基于FTTH的光纤网络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干。
在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运营商已经建成基于光纤的FTTH网络。而在全球光纤网络是更大的一个网络系统。这一系统已然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在飞速的建设发展过后,如何更好的管理网络系统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课题。
传统的光纤网络是单功能网络,即光纤通道只负责信息的传递。光纤领域技术的进步也一直关注于带宽的提高。但是对于光纤这一庞大的物理网络自身的管理,却是最原始的基于人力的管理,例如,发现故障和保修都靠现场的人来完成。因此本发明提出,既然光纤网络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么重要,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管理光纤网络的网络,即智能化的光纤监控和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光纤网络监控和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网络监控和管理系统,其包括WDM波分复用器、配线单元、OTDR光时域反射计、智能监控中心、智能无人机和管道机器人;所述的智能监控中心包括故障图像识别系统、告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系统、无人机和管道机器人寻检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用户端告警系统。
进一步地,结合量子通信的智能监控和管理系统,监控信道与量子信道通过WDM波分复用器共用一个物理通道,智能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配线单元的光开关实时切换监控多个通道;OTDR测试各个链路的长度方向上的扫描图像,智能监控中心通过扫描图像与模版图像的对比实时发现链路的故障,计算故障点,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发现故障位置;同时智能监控中心对智能无人机和管道机器人发出指令,对故障线路进行寻检;智能无人机和管道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和与历史图像对比自动发现故障点,并拍照回传。
进一步地,在下行链路增加一个告警波长信道,用户ONU端可接收从监控系统发来的告警波长信号,从而实时对ONU进行安全告警和安全认证。
为区别于传统的光纤网络,本发明提出了“第二网”的概念。
即在目前传统的用户数据传输网络第一网基础上,根据网络安全,监控,智能管理和控制需要建立一个第二网络。
“第一网”络包括了目前已经建成的全部的广域网长途网络,本地网,包括FTTH的光纤接入网及通信专网等。第一网基本涵盖我们目前的通信网络。
“第二网”是本发明提出的依附或平行建设于第一网的负责管理,监控,控制和秘钥分发传输的第二网络。例如,光纤智能管理网,量子通信的量子信道以及未来的光交换的传输平面实体网络等。
“第二网”总体框架的提出,避免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光纤智能管理网,量子通信网,光交换传输平面实体网的重复建设和研发。其统一的标准有利于节约电信行业建设成本。并有利于未未来网络综合、协同、有序的开发。
“第二网”概念基于以下三个公设:
1.非应用性:“第一网”为传输用户应用数据的互联网,“第二网”不传输和读取用户应用数据和探测、传输载有数据的信号。
2.特定功能:“第二网”为管理,监控,控制“第一网”和为第一网提供安全信息的网络。
3.单向性:“第二网”读取第一网物理状态数据,但“第一网”传输的用户数据不被第二网读取,“第一网”用户不可向“第二网“发送任何信息。以确保“第二网”的安全。“第二网”的信息科可被“第一网”读取并为“第一网”提供安全认证信息。
凡是符合以上三个公设的通信网络即为“第二网”。
我们提出的光纤网络智能监控和管理系统即属于“第二网”。
符合“第二网”三个公设条件的网络系统,目前包括有基于OTDR的光纤监控系统,量子通信的量子信道,全光交换的控制平面及并行与经典通信网络的旨在保护和监控经典通信网络的传感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席正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席正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56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