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4501.1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48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高强;黄元飞;林星辰;杨鹏;王鹏翩;陈亮;李燕伟;应志军;张家旺;陈禹;林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辉 |
地址: | 610042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安全 风险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静态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检测以及第三方获取到的实时攻击事件,动态评估目标网络的安全性。在风险评估中,静态评估时资产价值通常是由专家或管理人员进行定义的,而且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威胁和脆弱性的信息的动态变化,可以借助相应的工具来进行;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作为监视系统,可以随时对异常事件进行告警,而这些告警信息即为系统可能遭受的威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系统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本发明可有效提高网络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与实时性,进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安全防御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网络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静态评估通过静态评判目标网络的价值、安全漏洞、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等因素来综合评价网络的风险等级。目前人们采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基本局限于静态评估的方法。有关动态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主要从基于漏洞和威胁两个方面进行的风险评估。
基于漏洞的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己有的漏洞扫描工具辅助找出可能被威胁利用的漏洞,并对这些漏洞的严重性程度进行评估。邢栩嘉等指出攻击者利用漏洞这些特性对计算机系统上的未授权资源进行访问,或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张永铮等提出对计算机漏洞使用风险传播模型进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孙德恒提出了指标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建立基于通用漏洞评分系统的漏洞危害性量化机制,利用实时性能数据修正整体网络安全态势值。马驰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漏洞危害等级评估体系,进而利用模糊理论对漏洞危害等级进行定量、定性的风险评估。
基于威胁的风险评估方法利用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听网络安全事件及采集流量信息,根据各种安全事件的危害度来评估它们对网络的影响程度。陈秀真等通过获取入侵信息,建立了基于服务、主机和网络系统3个层次的细粒度威胁态势评估模型。但该模型没有分析主机漏洞之间的关联关系。许春等提出一种新型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危险信号理论为基础,对抗原危险信号的量化,进而检测出网络攻击事件,最终实现对整体网络的风险评估。彭凌西等提出了基于危险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实时地从主机和网络两个粒度分别评估每类攻击事件和总体网络的风险值。韦勇等提出利用D-S证据理论将多源IDS数据进行融合,进而计算出网络安全态势并对预测网络安全趋势。姜伟等提出了是一种矩阵型攻防博弈模型,将攻击者在网络实体上的特权状态作为攻防随机博弈模型的元素,建模网络攻防状态的动态变化,并预测攻击行为和决策最优防御策略。
基于静态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分析的方法能够粗略地就网络长期所处的风险状态进行评估,但对系统正在遭受的攻击缺乏实时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缺乏自适应能力。采用基于动态的风险评估方法中,基于漏洞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分析的方法虽能够有效发现网络系统的脆弱点,但它仅孤立地评估脆弱点,忽略了脆弱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潜在安全风险。基于威胁的风险评估方法无法有效还原攻击场景和预测攻击行为。
目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处于持续探索的阶段,不管采用的是基于漏洞、基于威胁的风险评估方法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都尚未找到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可有效提高网络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与实时性,进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安全防御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目标网络进行静态风险评估,给出静态评估结果;
步骤2:对网络资产进行识别,对资产价值赋值,并将资产与脆弱性进行关联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4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提供方法和信息提供设备
- 下一篇:语言理解系统和方法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