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4164.6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8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11/00 | 分类号: | B61K11/00;H04B17/23;H04B17/2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机车 信号 车载 设备 车检 方法 | ||
一种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方法,涉及一种机车信号车载设备检测技术,为了解决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在车检测时,操作复杂,检测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测试接口LX30向连接A系主机板的接收线圈发送模拟的轨道电路信号,并通过测试接口LX30强制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B系工作,进而检测机车信号车载设备B系的输出功能;通过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测试接口LX30向连接B系主机板的接收线圈发送模拟的轨道电路信号,并通过测试接口LX30强制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A系工作,进而检测机车信号车载设备A系的输出功能。有益效果为节省了人力,操作简单,检测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车信号车载设备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车入库或者机车库修时,钢轨中无轨道电路信息,现有的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包括机车信号主机、Ⅰ端接线盒、Ⅱ端接线盒和4个接收线圈,每个接收线圈上缠绕有两个绕组;如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机车信号主机设有测试接口LX30,机车信号主机包括电源、A系主机板、B系主机板和继电器;机车信号主机位于机车内部,4个接收线圈均位于机车底部。
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在车检测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一名检测人员在机车外部,使用便携式发码器,将发码器的发送天线缠绕在机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上,发送轨道电路信息;另一名检测人员在机车内部,并时刻与机车外部检测人员保持联系,检查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输出是否与发码器的发送信息一致。
第二种方法,便携式发码器分为手持单元和发送单元两部分,手持单元和发送单元之间可以进行无线通信。检测人员首先把发送单元安装在机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上,然后再进入机车内部,使用手持单元控制发送单元发送轨道电路信息,并检查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输出是否与发送信息一致。
上述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必须由两名检测人员配合进行,而且机车外部检测人员需要钻入机车底部进行操作,操作复杂且容易造成人员受伤;第二种方法需要一名检测人员就可进行,但需要检测人员频繁上下车,将发送单元更换到其它接收线圈上然后再继续检测,尤其是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容易忘记将发送单元从接收线圈上取回,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隐患。还有,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对机车底部安装的4个接收线圈依次检测,步骤繁琐,非常耗时。无论是第一种方法中的便携式发码器,还是第二种方法中的手持单元和发送单元都需要使用电池供电,现场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尤其是低温条件下,电池电量难以保证检测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在车检测时,操作复杂,检测不方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为:通过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测试接口LX30向连接A系主机板的接收线圈发送模拟的轨道电路信号,并通过测试接口LX30强制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B系工作,进而检测机车信号车载设备B系的输出功能;通过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测试接口LX30向连接B系主机板的接收线圈发送模拟的轨道电路信号,并通过测试接口LX30强制机车信号车载设备的A系工作,进而检测机车信号车载设备A系的输出功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方法是基于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装置实现的,该检测装置包括主控单元、人机接口单元、电源转换单元、端位选择信号输出单元、工作系选择信号输出单元、接收线圈信号输出单元和被测设备解码结果输入单元;
主控单元,用于对人机接口单元、电源转换单元、端位选择信号输出单元、工作系选择信号输出单元、接收线圈信号输出单元和被测设备解码结果输入单元进行控制;
人机接口单元,用于操作人员对该测试装置进行操作,同时用于显示检测结果;
电源转换单元,用于为该便携式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在车检测装置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41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