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光学膜背涂层的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光学膜背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6830.1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1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宪锋;储磊;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绘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14 | 分类号: | C09D175/14;C09D163/10;C09D167/06;C09D5/24;C09D7/65;C09D7/63;G02B5/02;G02F1/13357;G02B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0150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光学 涂层 丙烯酸酯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光学膜背涂层的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光学膜背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是由不同粘度、分子量和官能度的丙烯酸酯树脂按特定质量比组成。所述光学膜背涂层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30‑50份所述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10‑30份活性单体、1‑7份光引发剂、20‑50份有机溶剂、0.2‑2份分散剂和2‑30份丙烯酸酯树脂微珠。所述光学膜背涂层是通过将配方量的原料组分混合均匀,烘干后进行紫外光固化得到。本发明提供的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与丙烯酸酯树脂微珠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由其制备的光学膜背涂层具有合适的硬度、较高的附着力、良好的耐高温高湿性能、较高的透光率且其雾度可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屏用光学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光学膜背涂层的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光学膜背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背光模组大量使用到光学膜,如扩散膜、棱镜膜、微透膜和复合膜等,尤其是棱镜膜和微透膜产品,主要在背光模组中起到使可视角范围内光强度最大的作用。
LCD背光模组的背光源通常为点光源或线光源,光线穿过光学膜后,存在出射光在可视角范围内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即不同的视角下光强度不同。此外,当某层光学膜下层的导光板或下层的其他光学膜上存在划伤等缺陷时,容易在屏幕上形成或亮或暗的区域。这些问题均会影响观察者的视觉体验。
通常,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对光学膜进行雾化处理,使光线穿过该光学膜时发生散射,从而在可视角度范围内均匀分布,并遮盖缺陷形成的亮区和/或暗区。
CN 105589117A公开了一种具有遮盖率和透光率协调性的光学扩散膜,包括透明PET基材、涂覆在基材上表面的扩散层和在基材下表面的背涂层。其中,扩散层中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有机粒子,背涂层中含有二氧化硅、碳酸钙、硫酸钡等无机粒子。该光学扩散膜兼具良好的透光率和对瑕疵、亮斑的遮盖性。
CN 101598818A公开了一种光学膜的制备方法及其产物,包括依次层叠的背涂层、基材层和增亮层,其中背涂层中含有有机和无机粒子,以产生一定的雾度。通过背涂层与增亮层相互配合,能够解决在某一观察角度下,光学膜表面出现彩虹纹和明暗分界线的问题。且该光学膜同时具有高雾度和高增益比。
上述文件均采用了在涂层中添加微珠来调节涂层的雾度。但光学膜用涂层的基体树脂一般为丙烯酸酯类,无论是无机微珠还是有机微珠,都存在与基体树脂相容性差的问题。即使是同为丙烯酸酯类的PMMA微珠,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也不佳。而微珠与基体树脂相容性差,很容易导致微珠发生沉降,在涂层中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涂层各个部分雾度不一致,甚至丧失雾化效果。此外,传统的光学膜背涂层还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容易起雾发花的缺点。
因此,如何改善光学膜背涂层的基体树脂与微珠的相容性,得到一种对光线具有良好散射作用,且不易起雾发花的光学膜背涂层,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光学膜背涂层的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光学膜背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与丙烯酸酯树脂微珠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由该丙烯酸酯树脂组合物制备的光学膜背涂层中的微珠分散均匀,该光学膜背涂层具有合适的硬度、较高的附着力、良好的耐高温高湿性能、较高的透光率且其雾度可调节,能够促进光学膜正面的出射光在可视角度范围内和光学膜整个表面上的均匀分布,对缺陷具有遮蔽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绘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绘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6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