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悬挂双管分注工艺管柱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55801.3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万;马珍福;郭慧;张卫卫;孙金峰;马艳洁;刘晋伟;刘海涛;咸国旗;李永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内管柱 外管柱 过流装置 井口 工艺管柱 注水通道 油层 分注 内管 双管 转换 连通 内管悬挂器 同轴式 中心腔 环空 井下 外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二次悬挂双管分注工艺管柱,包括悬挂外管柱以及悬挂内管柱,所述悬挂内管柱同轴式设置在悬挂外管柱内部,所述悬挂内管柱中心腔作为连通至下油层的内注水通道,所述悬挂内管柱与悬挂外管柱之间所形成的环空作为连通至上油层的外注水通道;所述悬挂外管柱上设置有供悬挂内管柱进行悬挂的悬挂转换过流装置。本发明实现内管两次悬挂,其中在井下进行第一次悬挂,在井口进行第二次悬挂,第一次悬挂通过悬挂转换过流装置实现悬挂转换过流装置之下内管重量作用在外管上,第二次悬挂仍通过井口内管悬挂器作用在井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注水井注水装置,具体地说是二次悬挂双管分注工艺管柱。
背景技术
对于非均质油藏,单管分层注水为调整层间矛盾,控制原油含水的上升和提高原油采收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以下四类特殊井况注水井,采用单管分注工艺存在不适应性:(1)层间注水压差大的井,水嘴易于刺大刺坏,失去调配功能,导致测调频繁;(2)井下管柱结垢严重的注水井,常出现测试调配遇阻现象;(3)井斜>45°的分注井,测试调配时易发生投送不到位或测调遇阻现象,测试成功率较低;(4)配注小的注水井,调配误差大。因此对以上四类特殊井况的两层分注井可应用同心双管分注工艺。该工艺采用内管和外管两层管柱,通过井下密封装置实现井下压力分隔,形成两个注入通道,内管注一层,双管环空注另一层,井下压力互不干扰;地面流程在井口分成与井下对应的两个来水通道,流量、压力测试仪表均安装在井口流程上,单层计量,测试、调配均在地面进行,免除了井下测调。但该工艺在应用中受井深的约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分注井套管规格主要为51/2in,受套管尺寸制约,外管通常采用31/2TBG油管或27/8TBG油管,内管通常采用1.900TBG油管,当用于深井或超深井中时,由于外管及内管均为一次悬挂,外管和内管的重量分别作用在井口的外管悬挂器和内管悬挂器上,这样越靠近井口的油管(外管或内管)所受到的重力负荷越大,与外管相比内管螺纹抗拉极限小很多,所能下入的极限深度也比外管小很多,在管柱下入过程及后期检管作业中井口附近的内管存在脱扣的风险,造成分注失效或打捞作业。同时,因为这些原因制约了管柱的下入深度,深井或超深井中无法或者不敢应用该项技术,限制了技术的应用范围。
经过检索,发现了一些双管分注管柱,但这些管柱主要发明目的仍然是分注,均没有解决在管柱下入过程及后期检管作业中井口附近的内管存在脱扣的风险,造成分注失效或打捞作业的问题,另外,也没有发现跟本申请相同技术方案的公开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二次悬挂双管分注工艺管柱,实现内管两次悬挂,其中在井下进行第一次悬挂,在井口进行第二次悬挂,第一次悬挂通过悬挂转换过流装置实现悬挂转换过流装置之下内管重量作用在外管上,第二次悬挂仍通过井口内管悬挂器作用在井口。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二次悬挂双管分注工艺管柱,包括悬挂外管柱以及悬挂内管柱,所述悬挂内管柱同轴式设置在悬挂外管柱内部,所述悬挂内管柱中心腔作为连通至下油层的内注水通道,所述悬挂内管柱与悬挂外管柱之间所形成的环空作为连通至上油层的外注水通道;所述悬挂外管柱上设置有供悬挂内管柱进行悬挂的悬挂转换过流装置。
所述悬挂外管柱包括第一外管、第二外管、第三外管,所述第一外管上端连接外管悬挂器,所述第一外管下端通过悬挂转换过流装置连接第二外管的上端,所述第二外管下端通过上配水器连接第三外管的上端,所述第三外管的下端连接插封。
所述悬挂外管柱还包括第四外管、第五外管,所述第三外管的下端通过插封连接第四外管的上端,所述第四外管的下端通过下配水器连接第五外管的上端,所述第五外管的下端连接洗井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5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