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乌龙红茶的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50982.0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2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聂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聂超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2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乌龙 红茶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龙红茶的加工工艺,属于红茶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红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茶类,因其浓醇鲜爽的品质风格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红茶起源于中国,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茶类。红茶的传统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出来的红茶倾向于追求外形秀美、色泽亮丽,忽略了茶叶作为传统嗜好性饮品在口感风味上的要求,如红茶中的佼佼者“金骏眉”以单芽为原料,外观细小、紧秀,但冲泡2次后即味淡香低。在重外形轻内质的消费理念影响下,近些年红茶加工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鲜叶原料越采越嫩,以单芽、一芽一叶初展居多,虽然有利于塑造优美外形,但由于鲜叶原料过于幼嫩,内含品质成分不够丰富,常导致成品茶滋味厚度较差;②萎凋工序以萎凋槽送风萎凋为主,较少采用摇青等工序,以保持芽叶色泽的均匀性;③为获得匀整、美观的外形品质,揉捻程度逐步减轻,物质浸出和相互转变较少,容易造成成品茶口感显淡,不够醇厚的缺点。总体而言,近些年红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路径过于突出成品茶的外形和色泽,忽视内质风味。导致成品茶滋味薄,冲泡时间短等缺陷。目前红茶市场上带花香的红茶产品不多,滋味也以甜醇风格为主,从加工工艺上探讨如何提升红茶滋味浓爽度,制作出具有醇厚口感,高爽、持久冲泡特点的红茶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制作工艺的红茶制作方法,将多重摇青工序、萎凋工序与等离子诱导相配合,能够最佳程度去除普通红茶的劣异味,提高红茶醇香度,同时使用无氧发酵工序维持红茶的滋味浓爽度,使红茶易于冲泡、品饮和保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乌龙红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1)选叶:采摘原生态有机茶的1芽2-3叶嫩梢,并将所述红茶鲜叶凉青;
步骤(2)初次摇青:将步骤(1)所得的红茶鲜叶摇青,摇青时间为3-5分钟;
步骤(3)初次萎凋:将步骤(2)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h,茶叶减重率达15-25%;
步骤(4)二次摇青:将步骤(3)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第二次摇青,摇青时间为7-8分钟;
步骤(5)二次萎凋:将步骤(4)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2小时,茶叶减重率达20-40%;
步骤(6)等离子诱导:其中,将步骤(5)所得红茶鲜叶置入等离子体装置的下电极介质上,电压8kV,电流1.2mA、间隙3mm的操作条件下照射15-25秒;
步骤(7)揉捻:将步骤(6)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揉捻,时间控制在25-45分钟,当叶片成条率90%以上,结束揉捻;
步骤(8)发酵:将步骤(7)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烘焙,温度控制在25-35℃,时间1~2小时,至含水率4-6%;
步骤(9)真空烘干:将步骤(8)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真空烘干,温度控制在80-100℃,烘干时间为45-65分钟;
步骤(10)真空包装,即得本发明所述乌龙红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摇青转数设定为6r/min-12r/min。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揉捻为紧压和松压交替操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凉青步骤为:在日光下将所述红茶鲜叶摊凉在竹筛上0.5-1小时,所述日光选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6点有阳光的时间段进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聂超,未经聂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0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加茶鲜叶酶促合成茶黄素产率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绿茶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