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冷板阵列组成的动力电池组均温散热装置及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6568.2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6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马哲树;侯小宇;陈苏蓉;姚禹;缪旭;张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2;H01M10/6554;H01M10/6555;H01M10/6563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阵列 组成 动力 电池组 散热 装置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冷板阵列组成的动力电池组均温散热装置,包含散热器壳体、冷板阵列、上盖板、风机导流罩、风机。冷板阵列包括若干并排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冷板、电池组、固定条;所述冷板两端加工有翅片组,且冷板背板中封装有热管,热管一直延伸到翅片组底部;散热器壳体两面开有进风口,壳体中放置着若干个散热组件,组成散热阵列。风机导流罩安装在散热器壳体外,风机导流罩内有截面呈梯形的导流腔,较小端与进风口对齐,较大端安装风机。本技术方案可以在保持良好均温性的情况下,高效地带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充放电时所产生的热量,使电动车电池维持在较佳的工作温度下可靠工作。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上述散热装置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散热冷却装置,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组的高效均温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废气的排放,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受到了诸多规定条款的限制。相对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电池组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性能,而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和其工作的温度息息相关。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从而使得电池组的整体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会严重的影响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所以,对电池组进行有效的散热,使其工作温度维持在较佳的温度范围内,对提高电池的性能、延长电池的寿命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电池组风冷散热器存在着缺陷。传统的风冷方法通过与电池表面热对流实现换热,换热系数较小,且受电池包的换热面积的限制,导致冷却效率太低。另外,从结构上说传统风冷散热器的电池组中央区域的电池包表面无法与空气充分接触,造成电池组局部电池单体温度过高,这将最终降低电池组的效率与可靠性。
申请号为20152058437.9名称为“一种电动车电池组散热外壳”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电池组散热外壳,包括外壳,电池组容纳腔,端盖,导热层,散热板,风机,传感器和散热板。外壳内部为电池组容纳腔,用来放置电池组,容纳腔外侧涂覆导热层,导热层上设有散热板和温度传感器,盖板上有两个风扇。该实用新型通过涂覆导热层强化电池组与容纳腔的传热,通过散热板强化容纳腔与壳体的传热,然后经过壳体波浪状的外表面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但是,没有考虑电池组的堆叠导致的局部高温问题,且热量传递步骤过多,效率堪忧。
申请号为201610246722.4名称为“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空气散热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空气散热方法,包括底壳,格栅,导流板,上盖和散热风扇。格栅安装在进风口上,进风口后连接着两块导流板,两块导流板垂直于底壳底面且与底壳等高,安装上盖后,导流板、底壳、上盖组成了风道,风道将散热盒分成了两个部分,形成了两个散热腔,散热腔内安装着电池组;由于导流板长度小于底壳长度,所以风道末端有两个开口,各通向一个散热腔,每个散热腔的外表面上安装有散热风扇各两个,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抽吸。工作时候,冷却空气经格栅进入壳体,然后流经导流板组成的风道,分配到两个散热腔内,对腔内的电池组进行冷却,最后经过抽风扇流出壳体。该发明通过导流板改善了冷却空气的流径,通过抽风扇强化了对流换热。然而,与传统的风冷散热器一样,没有解决电池包散热面积较小的问题;虽然相对没有导流板的散热器风径有所改善,但是冷却空气依然不均匀;且为了保证散热效果,电池排列较为稀松,增大了散热器体积。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电池组的发热问题,改善传统风冷散热器的缺陷,提高散热效率,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冷板阵列组成的动力电池组均温散热装置的技术方案。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散热装置的加工方法的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散热装置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6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星灯(YH0303)
- 下一篇:光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