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DNA分子探针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3969.2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7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强;查克·特里里;黎学思;朱济峰;周大明;何石轩;唐鹏;谢婉谊;石彪;梁丽媛;黄绮梦;周硕;邓云生;方绍熙;余玲;鲁志松;陆文强;王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48;G01N33/543;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廖曦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 微电极 对电极 参比电极 电极连接 金线 电化学检测传感器 工作电极区域 电极区域 电极 共用参比电极 高通量检测 转向控制器 并列设置 高灵敏度 高选择性 工作电极 连接金线 准确度 电极夹 检测 | ||
1.带DNA分子探针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电极区域、电极和连接金线;所述电极区域由工作电极区域(9)、参比电极区域(10)和对电极区域(8)组成;所述工作电极区域(9)上并列设置四个带DNA分子探针的石墨烯微电极(7),石墨烯微电极(7)上连接有石墨烯电极连接金线(6),石墨烯电极连接金线(6)再通过电极夹(5)与电极转向控制器(4)连接至工作电极(2),四个带DNA分子探针的石墨烯微电极(7)共用参比电极(1)和对电极(3),参比电极(1)和对电极(3)分别通过电极连接金线(11)与参比电极区域(10)和对电极区域(8)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DNA分子探针石墨烯微电极所带DNA分子探针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SEQ ID NO:4所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带DNA分子探针石墨烯微电极的制备方法是:将石墨烯微电极的电极导电区进行等离子体清洗预处理,并且在DNA分子探针的5’端修饰二茂铁分子,采用物理吸附方式,将DNA分子探针固定在石墨烯微电极上,得带DNA分子探针石墨烯微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微电极的制备方法为:
(1)将硅晶片切割成边长1~1.5cm的硅片,用王水浸泡、纯净水清洗去除硅片表面污渍;
(2)在步骤(1)处理干净的硅片表面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一层600-1000纳米的二氧化硅,形成二氧化硅绝缘层,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将金属薄膜沉积在二氧化硅绝缘层上;
(3)用光刻技术剥离图案化成T字形芯片基板;
(4)采用直接干法或湿法转移3~5层石墨烯到二氧化硅绝缘层表面,石墨烯与T字形金属薄膜下端部位接触并覆盖1-2mm,再在石墨烯层上沉积10纳米的二氧化硅,形成钝化层;
(5)采用图案化剥离钝化层,以露出边长为0.1cm正方形石墨烯作为电极导电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膜为10nm铬或钛。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膜为150nm金或铂。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采用氮化硅制备。
8.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微电极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在检测miRNA中的应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miRNA为:miRNA-21、miRNA-25、miRNA-10b或miRNA-1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396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