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型膜丝化的摩擦复合纺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1509.6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夏治刚;郭沁生;徐卫林;倪俊龙;刘欣;丁彩玲;叶汶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4/16 | 分类号: | D01H4/16;D01D5/42;D01H13/28;D01H4/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膜丝化 摩擦 复合 纺纱 方法 | ||
1.一种型膜丝化的摩擦复合纺纱方法,从摩擦纺纱机的每一个牵伸机构对应的条筒(10)中引入的短纤维条,依次经喂入喇叭喂入由后罗拉(13)、后胶辊(11)、前罗拉(14)、前胶辊(12)组成的罗拉牵伸区,牵伸成扁平带状的短纤维须条,短纤维须条经前胶辊(12)和前罗拉(14)啮合形成的前罗拉钳口输出,进入由分梳辊(15)和罩盖组成的分梳区,分梳成纤维流,纤维流经输纤通道(16)的出口端输出,在一对摩擦辊筒(18)内部的内胆(19)负压吸风作用下,沿摩擦滚筒(18)外壁面进入到该对摩擦辊筒(18)之间,受摩擦辊筒(18)顺时针高速转动作用而加捻形成纱线,加捻形成的纱线依次经引纱罗拉、导纱器、卷绕槽筒,最终卷绕到筒管上,其特征在于:在摩擦纺纱机的每一个牵伸机构的前罗拉钳口的上方设置膜切割牵伸装置,膜切割牵伸装置由承重辊(4)、退绕辊(5)、切割辊(6)、丝条牵伸罗拉(8)、丝条牵伸胶辊(7)、加热器(9)组成,退绕辊(5)上设有耐割圈(3),切割辊(6)圆周上设有平行排列的环形切刀,耐割圈(3)与切割辊(6)上环形切刀的刀口对应,耐割圈(3)与切割辊(6)之间形成切割区,丝条牵伸罗拉(8)位于丝条牵伸胶辊(7)下方,丝条牵伸罗拉(8)和丝条牵伸胶辊(7)啮合形成丝条牵伸罗拉钳口,丝条牵伸罗拉钳口线的中垂面与切割区的中垂面、前罗拉钳口线的中垂面重合,丝条牵伸罗拉钳口与牵伸区之间形成丝条第一牵伸区,丝条牵伸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形成丝条第二牵伸区,在丝条第二牵伸区内设置加热器(9),加热器(9)的加热槽与丝条牵伸罗拉钳口线、前罗拉钳口线平行;
复合纺纱时,从放置在承重辊(4)和退绕辊(5)之间的膜材卷装(1)退绕下来的膜材,经退绕辊(5)进入由耐割圈(3)与切割辊(6)之间形成的切割区,切割形成均匀铺展的带状复丝,带状复丝经切割区输出后,分别进入第一牵伸区,在第一牵伸区内受到一次牵伸,一次牵伸后的带状复丝经丝条牵伸罗拉钳口输出,进入第二牵伸区,在加热器(9)的加热槽中受热,同时受到二次牵伸,二次牵伸后的带状复丝经前罗拉钳口输出,与经摩擦纺纱机罗拉牵伸区输出的短纤维须条一同进入摩擦纺纱机的分梳区,分梳成段状丝条与短纤维流混合的复合纤维流,复合纤维流经输纤通道(16)的出口端输出,在一对摩擦辊筒(18)内部的内胆(19)负压吸风作用下,沿摩擦滚筒(18)外壁面进入到该对摩擦辊筒(18)之间,受摩擦辊筒(18)顺时针高速转动作用而加捻形成复合纱线,加捻形成的复合纱线经引纱罗拉、导纱器、卷绕槽筒,最终卷绕到筒管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型膜丝化的摩擦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割圈(3)为超高强聚乙烯或芳纶或超高强橡胶耐切割材料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型膜丝化的摩擦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切刀的刀口相邻之间的间距为0.1至3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15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