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筒型澄清池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39080.7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7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董绍斌;聂佳伟;廖盛阳;汤爱萍;黄浩;刘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2;B01D21/26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筒 澄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主要涉及在大、中、小型城市给水厂澄清池的应用,具体为一种双筒型澄清池。
背景技术
澄清池是将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完成,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絮凝池要有成套的混合和絮凝设备,占地面积较大;平流式沉淀池只是单纯的为了颗粒的沉降,池底污泥还有相当的絮凝活性未被利用。而澄清池是将两者结合,不仅减小了用地面积还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另外随着对城市水厂的出水质量要求的提高,出厂水要求浑浊度在3度以下,今后的趋势,出厂水浊度还将进一步降低(目前不少水厂的出厂水浊度已达到1度以下),这就要求絮凝效果要进一步增强,沉淀池必须要有配套的过滤构筑物才能够使出水质量达标,对中小型水厂来说前期投入的资金也较大。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双筒型澄清池解决单一的絮凝池和沉淀池所出现的问题,使两者优点集于一身,满足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筒型澄清池,采用双筒型的圆锥型澄清池结构,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出水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和效益的最大化;该种双筒型澄清池特殊的结构和内部构造再加上高效的絮凝剂能大大增加出厂水的质量和产量,并且新型结构具有的特点是节能环保,经济效益高。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筒型澄清池,主要包括:出水渠、放空管、排泥总管、加药管、进水管、环状吸泥管、挡板、内筒、外筒、环状固定板组成;其特征在于:内筒卡在环状固定板中间,与外筒同心布置,所述环状固定板的外沿与外筒的上端固定连接;加药管的末端接入进水管上,进水管的末端接入到内筒的上端;外筒的上端连接出水渠,环状吸泥管安装于外筒锥形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环状吸泥管的侧边与放空管连接,环状吸泥管的底部中间与排泥总管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放空管、进水管、加药管、排泥总管均设有闸阀。
进一步,所述环状吸泥管均匀布置在外筒圆锥型池底的表面,均匀布置有若干吸泥口且吸泥口朝向垂直池壁,然后连接外部的排泥总管。
进一步,所述内筒内部采用自上而下的螺旋式结构,内筒中柱和内筒内壁分别向外、向里交叉设置挡板,挡板长度为内筒直径的1/4,从上往下螺旋通道逐渐变大。
进一步,所述外筒为上圆柱+下圆锥体结构,底部连接排泥总管及放空管。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筒型的圆锥型澄清池结构,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出水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和效益的最大化;将混凝池与沉淀池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小占地面积,提高出水质量和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省电力开支;解决单一的絮凝池和沉淀池所出现的问题,使两者优点集于一身,满足市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专利的工作原理流程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出水渠,2、放空管,3、排泥总管,4、加药管,5、进水管,6、环状吸泥管,7、挡板,8、内筒,9、外筒,10、环状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专利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3,本发明专利的实施例包括:一种双筒型澄清池,主要包括;出水渠1、放空管2、排泥总管3、加药管4、进水管5、环状吸泥管6、挡板7、内筒8、外筒9、环状固定板10组成;其特征在于:内筒8卡在环状固定板10中间,与外筒9同心布置,所述环状固定板10的外沿与外筒9的上端固定连接;加药管4的末端接入进水管5上,进水管5的末端接入到内筒8的上端;外筒9的上端连接出水渠1,环状吸泥管6安装于外筒9锥形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环状吸泥管6的侧边与放空管2连接,环状吸泥管6的底部中间与排泥总管3相连接。
所述放空管2、进水管5、加药管4、排泥总管6均设有闸阀。
环状吸泥管6均匀布置在外筒9圆锥型池底的表面,均匀布置有若干吸泥口且吸泥口朝向垂直池壁,然后连接外部的排泥总管3。
内筒8内部采用自上而下的螺旋式结构,内筒中柱和内筒内壁分别向外、向里交叉设置挡板7,挡板7长度为内筒直径的1/4,从上往下螺旋通道逐渐变大,以此控制水流速度。原水从进水管进入经加药管加絮凝剂后从切线方向进入内筒上部,按螺旋方式自上而下流动,结合挡板的作用大大提高凝聚的效率、减少凝聚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90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热油净化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原奶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