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井灾害避难逃生用救生球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35755.0 | 申请日: | 2017-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秋红;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灾害 避难 逃生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井灾害应急避难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井灾害避难逃生用救生球。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煤层开采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和深度加大及地下岩层的客观复杂性,煤矿事故难以避免且极为频繁,并造成的矿井动力灾害事故发生极为频繁,其中瓦斯突出、水害、爆炸及自燃事故具有隐蔽性强、预测预报不精确、治理难度大、后果严重等显著特点。这些事故发生频繁并且很难避免,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面,需要研讨矿难的深层次因素和预报、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必须依法落实和解决在矿难发生后如何保证被困矿工的生命安全,例如设计高效实用的井下矿难救生系统。
目前,救生舱及避难硐室被称为井下逃难矿工的“希望之舟”,当矿井井下发生矿难时,它们可以为无法及时撤离或等待救援的逃难矿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已成为矿井安全风险预防设施的“六大系统”之一。国家下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规定。加大了安全监督和救护装备的添置要求。作为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救护装备中避难铜室是重点推广的装备设施,避难铜室可为逃难矿工提供一个保障生命安全的密闭空间,作为生命保障的第一道关卡即避难铜室的防护密闭门,直接关系着进入避难铜室后逃难矿工的生命安全,是能否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安全脱离矿难的第一道保障,对外能够抵抗爆炸冲击、抵御高温、隔绝有毒有害气体,为实现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用于矿井工作人员逃生设备的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现有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虽然能给逃难矿工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但是,现有的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一般设置在矿井底部的固定位置,这样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距逃难矿工的距离不同,一旦矿难发生,距离较远的逃难矿工不能及时撤离到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这样不方便逃难矿工的迅速撤离;
第二,现有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体积庞大,搬运难度较大,只能定点安放,适应于特定地方的逃难矿工,由于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体积庞大,使得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重量大,运输不方便,且成本高,由于煤炭行业经济不景气,价格昂贵的救生舱使得采矿单位变得重负不堪,所以矿井下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更多逃难矿工需求;
第三,现有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内部能供应氧气、饮水和食物等生存必需品,但是目前的救生舱和避难硐室内未设置环境检测装置,不能使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最大限度地为逃难矿工提供较长的生活环境,不能提高逃难矿工的存活率;
第四,现有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不便移动,所以矿井一旦发生事故,在逃生时间有限情况下,逃生效率极低,另外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控制结构比较复杂,一旦管理操作不方便,则会在复杂的井下环境中产生各种安全隐患;
第五,现有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中救生装置与矿井下的通风等系统存在联系,一旦矿井发生灾害时,矿井下的通风等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则井下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中救生装置的一些功能不能实现,为逃难矿工提供完善的生存环境。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的矿井灾害避难逃生用救生球,救生球体积小,方便在矿井内放置,且救生球能在矿井巷道内移动,同时为逃难矿工提供基本生活环境,能大幅度提高逃难矿工的存活率,从而提高矿井突发灾害的救援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矿井灾害避难逃生用救生球,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救生球体积小,方便在矿井内放置,且救生球能在矿井巷道内移动,同时为逃难矿工提供基本生活环境,能大幅度提高逃难矿工的存活率,从而提高矿井突发灾害的救援效率,实用性很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井灾害避难逃生用救生球,其特征在于:包括球体机构、安装在所述球体机构内的救生装置以及对所述球体机构和所述救生装置进行监控的监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57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定于方向盘上的蓝牙遥控器
- 下一篇:一种牢固型车载音响固定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