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5360.0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2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国;宋迎春;杨梦霞;高语晨;徐一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场地 原位 热脱附 加热 抽提 通风 一体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包括:电加热管、抽提井管、抽提控制阀、通气控制阀和抽气泵,抽提井管套在电加热管外,抽提井管上设抽提管口和通气管口,抽提控制阀设在抽提管口处,通气控制阀设在通气管口处,抽气泵与抽提管口相连。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污染场地原位电加热脱附修复技术能耗较高、加热和抽提/通风不能在同一装置实现、及热利用率低等问题。该装置充分发挥电加热技术的优势,又便于工程操作和使用。本发明可根据场地各阶段治理情况,便捷地调整现场的三种功能布局,解决传统修复区域的气流的死区问题,提高气流扰动效果,保持原位方式却达到异位方式处置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设备领域,特别地,涉及污染场地原位电加热脱附修复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原位热脱附技术是难治理的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快速修 复易挥发或者难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污染的场地,对低渗透率的污染物场地有明显优势。这种技术,是通过加热污染场地,快速升温,来提高有机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挥发,或 者流动性。然后通过抽提等方式捕捉和收集脱附后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
原位热脱附技术的加热方式主要有:电阻式加热、蒸汽热空气直接加热和热传导加 热,而电加热作为热传导加热的新兴方式,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热能,直接加热污染区域,具有加热系统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现场条件要求低等特点,因此电加热将是原位 热脱技术中主流方式。
电加热的方式中,辐射管对管壁材质要求较高,且规格较大,不够灵活。电热管则对管壁要求相对较低,管径、长度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调节,适性强。现有原位电加热 脱附装置在场地修复应用中能耗较高,施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染 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加热和抽提/通风在同一装置同一点位实现,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处理情况进行加热、抽提和 通风等功能的调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包括: 电加热管和抽提井管,所述抽提井管套在所述电加热管外,所述抽提井管上设有抽提管 口和通气管口;抽提控制阀,所述抽提控制阀设在所述抽提管口处;通气控制阀,所述通气控制阀设在所述通气管口处;抽气泵,所述抽气泵与所述抽提管口相连以抽提所述 抽提井管内的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将加热、 抽提和通风三种功能集于一体,实现一个装置多种功能,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还便于施工和现场调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抽提井管外侧的具有过滤功能的隔尘网。隔尘网可以对抽提的气体进行过滤,减少颗粒物进入抽提井管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还包 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装置或者装置所在环境的温度;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加热管、所述抽提控制阀、所述通气控制阀、所述抽气泵和所述温度 传感器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抽提控制阀和所述通气控制阀独立开关,且当所述抽 提控制阀打开时、所述抽气泵启动运转。
具体地,所述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的电加热-抽提/通风一体化装置,还包括与所述 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开关。利用控制器能够使得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后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能够控制电加热管的加热温度,此外控制器能够实现 根据实际工况要求开闭抽提控制阀和通气控制阀,完成抽提和通气功能的自由转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抽提井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53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