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局部放电分布式监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34041.8 | 申请日: | 2017-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2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时振堂;李志远;孙进;黎德初;刘维功;杜红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处理单元 信号检测单元 局部放电脉冲 电缆 分布式监测系统 局部放电量 多条电缆 监控主机 局部放电 电缆局部放电量 采集 存储处理 电源母线 信号获取 接地线 监测 检测 母线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缆局部放电分布式监测系统。系统包括:多个信号检测单元、多个信号处理单元和监控主机;多个信号检测单元,分别与电源母线上引出的多条电缆连接,用于检测电缆三相和接地线上的局部放电脉冲信号;多个信号处理单元,与所述多个信号检测单元一一对应连接,用于采集所述信号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局部放电脉冲信号,并根据所述局部放电脉冲信号获取电缆的局部放电量;所述监控主机,与所述多个信号处理单元连接,用于采集所述多个信号处理单元计算获取的电缆局部放电量,并将局部放电量进行显示、存储处理。本发明实施例能对母线引出的多条电缆进行分布式的监测,具有监测精度高、范围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气设备状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局部放电分布式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力电缆由于其供电安全可靠、利于城市和厂矿布局等优点在城市电网和工矿企业电力系统中的使用比重逐年增加,电缆的安全运行也成为电力技术人员的重点关注问题。电缆的绝缘结构中往往会由于加工技术上的难度或原材料不纯气隙和有害性杂质,或者由于工艺原因在绝缘介质与半导电屏蔽层之间存在间隙或半导体向绝缘层突出,在这些气隙和杂质尖端处极易产生局部放电,同时在电缆的安装或运行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各种绝缘缺陷导致局部放电。为避免相关电缆故障的发生,有必要在电缆运行中检测其局放信号以预判电缆绝缘状态。
目前,电力电缆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方法主要是监测局放高频电流,包括高频电流互感器和内置电容耦合传感器法。其中,高频电流互感器HFCT通常采用Rogowski线圈,将传感器卡装在电缆或附件的金属屏蔽层、接地线等位置测量局部放电信号,其基本原理是电力电缆绝缘内部的产生局部放电时放电所产生的高频电流脉冲沿着电缆线芯和金属屏蔽层同时向不同方向传播,在金属屏蔽层和接地线上产生不均衡电流进而产生变化的磁场,在电缆本体上或接地线上套以Rogowski线圈高频电流传感器,当测量位置上磁场变化时,Rogowski线圈的积分电阻上就能感应到局部放电脉冲信号,这种测试技术通常在VHF(30-300MHz)频段进行局部放电量测量。
高频电流法的优点在于传感器安装方便、安全,适合现场大规模的局部放电巡检,测量局部放电信号的带宽较宽,可对实测信号进行时域及频域的联合分析,但现有技术把高频信号引出,导致干扰信号增大或造成信号误检;另一方面,电力电缆敷设投运后,现场可能存在30-500kHz的高频信号,例如无线通讯、电力线路载波和电晕,也会造成信号干扰导致高频脉冲电流法的现场检测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缆局部放电分布式监测系统,包括:多个信号检测单元、多个信号处理单元和监控主机;
多个信号检测单元,分别与电源母线上引出的多条电缆连接,用于检测电缆三相和接地线上的局部放电脉冲信号;
多个信号处理单元,与所述多个信号检测单元一一对应连接,用于采集所述信号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局部放电脉冲信号,并根据所述局部放电脉冲信号获取电缆的局部放电量;
所述监控主机,与所述多个信号处理单元连接,用于采集所述多个信号处理单元计算获取的电缆局部放电量,并将局部放电量进行显示、存储处理。
可选的,每个信号检测单元均包括:四个电流传感器;
所述四个电流传感器分别套接在同一电缆的三相和接地线上。
可选的,所述四个电流传感器均为高频电流传感器。
可选的,各信号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检测到电缆的局部放电量大于预设放电量阈值时,发出警报。
可选的,所述监控主机,还用于在检测到电缆的局部放电量大于预设放电量阈值时,发出警报。
可选的,所述监控主机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展示相应电缆的编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4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