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多种技术融合的室内外环境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29555.4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5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峰;卜袁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00 | 分类号: | G01J1/00;G01V3/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高玲玲 |
地址: | 2100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终端 多种 技术 融合 内外 环境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识别和定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多种技术融合的室内外环境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所处的不同环境,尤其是室内和室外的区分,所采用的定位的方案有很大的差别。遵循适应具体环境的原则,继而采取相应的定位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显著节约能量的目的,因此室内外识别对节能定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室内外环境检测还可以对依赖于场景环境的服务如场景活动感知和图像识别等提供指导性意见。
目前,常见的室内外区分方法各有相应的优点和弊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种是特殊模块法,即通过增加外设模块,比如具有识别功能的模块,以进行两种场景的识别。虽然该方法可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可是需要在开始阶段花费较高的代价进行部署,设施成本比较高,从而影响了系统的广泛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指纹法,即对周围环境中采集的信息进行指纹采集,再用通用匹配法匹配建模,最终根据不同客户不同场景下的反馈结果不断纠正和识别结果。显然,该方法存在指纹采集耗费大量时间和用户精力的问题,而且处理服务器需要存储大量数据来响应用户的请求,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第三种是模式识别法,该方法根据模式识别的图像信息来分辨室内外场景。该模式识别法需要很高的计算复杂度以及要求用户之间的手动交互,基于所收集的视频图像来识别场景,因此也不具备普适性。
智能终端通常内置了很多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大部分消耗的能量很少,且不需要额外的成本耗费,因此可以对传感器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各种功能。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将智能终端应用到室内外区分领域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内置传感器的室内外环境检测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耗费大量成本给设备增加外设识别模块,也不需要大量的计算进行模式识别或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采集指纹,本方法采用设备自带的传感器进行室内外环境识别,虽然每种检测器都能独立的检测出所处室内外环境,但是单独使用某一种会有一些因素影响而影响判断准确性,因此本发明采取这三种子检测器融合的方法,根据具体环境采用适应性阈值和适应性权值的方法。
为此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多种技术融合的室内外环境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智能终端上光检测器、地磁检测器和蜂窝信号检测器的传感数据,并推测出设备在室内室外的置信度,具体如下:
步骤1-1:光检测器的结果获取:借助于终端设备内置的光传感器,获得室内外环境的实时光强,借助这些光强变化,找出合适的光强的阈值来区分室内外场景,并得出室内和室外的检测置信度;
步骤1-2:地磁检测器的结果获取:利用磁场强度数值大小不能有效用于检测室内外变化,但是磁场强度的变化大小对于室内外场景的区分度明显的原理通过地磁检测器得出室内和室外的检测置信度;
步骤1-3:基站信号检测器的结果获取:利用蜂窝信号强度的突变来区分室内/室外环境,基站信号检测器得出室内和室外的检测置信度;
步骤2:进行联合检测,包括:
步骤2-1:将室内和室外的置信度分别加权求和;
步骤2-2:比较室内和室外所求和的大小,如果室内的加权和大于室外的加权和,则最终判定结果为当前设备位于室内环境,否则认为该设备处于室外。
进一步,上述步骤1-1又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近距离传感器验证光传感器是否可用;
第二步,如光信号可用,则从时间钟处获取时间信息和从网络获取日出和日落信息;如光信号不可用,则不使用光传感器的数据得出结果;
第三步,用获取的时间和日出日落信息,结合光强变化,获取室内外区分的光强阈值,根据阈值得出室内外的检测置信度。
进一步,上述步骤1-2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测试得出最佳的磁场强度方差阈值;
第二步,以此阈值判断所处环境。
进一步,上述步骤1-3包括:计算每个基站信号强度的前后时刻信号强度差值,设定差值的阈值为v,如果该差值绝对值大于阈值且为增加的,则处于室外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差值绝对值大于阈值且为减小的,则处于室内的可能性增加,对每个基站重复该过程,综合多个基站的测量数据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9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波换能器装置和超声波流量计
- 下一篇:汽车座椅手动调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