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层建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6359.1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9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邓凯;姜方敏;吴刚;刘成;吴碧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250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建筑 转换 层贝雷架 平台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包括安装格构柱、架设贝雷梁、吊装工字梁、建大梁模底、建筑夹层板、施工转换层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方便、安全可靠,具有诸多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转换层贝雷架平台,尤其是一种高层建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同时还涉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常常因楼层之间的建筑结构变化而需要构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
检索可知,申请号为201010135856.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梁式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与布置、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步骤,据介绍具有效率高、质量容易控制、造价低、施工方便的优点。然而实际上由于其转换层采用满堂脚手架,支撑模板用木龙骨制作,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工、材料,而且存在以下问题:1)需在地下和首层(-2、-1、1)搭设三层满堂支撑架,难以保证各层的支撑系统立杆在同一位置,受力不佳;2)地下层的满堂支撑架必须在首层梁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才能拆除,因此影响转换层的施工工期;3)只适用于转换层处于低层(例如二层)。
申请号为201410337666.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贝雷梁悬吊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工法,包括贝雷梁组成的纵横向受力桁架;在横向贝雷梁上设有吊杆,所述吊杆穿过混凝土层结构底模悬挂双向工字钢承重平台;所述平台上方设有钢管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所述横向贝雷梁按间距垂直布置于纵向贝雷梁之上,纵向贝雷梁支承在框架结构或临时支撑上。其工法包括:增建层上部预先架设贝雷梁模板支撑体系悬吊系统,下铺设模板支架操作平台。其优点是不占用施工场地,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或型钢组合结构的空中连廊、高大中庭及转换层工程现浇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于不与原结构发生受力关系的加建工程。实践表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点:1)在缺乏框架支撑结构时,必须设置临时支撑承担贝雷梁,施工多有不便;2)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完成后需对支架进行预压,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悬挂系统中混凝土结构底模支撑于承重平台上,不仅对螺纹钢吊杆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容易受施工载荷影响,因为吊杆的质量直接影响平螺纹钢吊杆悬挂的“承重平台”的稳定性,而吊杆结构对承受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等产生的水平冲击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难以保持稳定,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不仅实施方便、易于保证质量,且安全可靠的高层建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施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高层建筑转换层贝雷架平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第一步、安装格构柱——在建筑物基础两侧对应转换层大梁下方的位置分别安装间隔分布的格构柱,柱顶至与待转换的楼层平齐;
第二步、架设贝雷梁——吊装架设一组分别支撑于同侧格构柱及待转换楼层上的贝雷梁;
第三步、吊装工字梁——吊装架设固定在贝雷梁上且与之垂直的一组两端外伸的间隔分布工字梁,在工字梁上铺设安全防护层且外伸端搭建悬挑脚手架;
第四步、建大梁模底——在工字梁上支立间隔分布的顶托,并在顶托顶部安置分别支撑大梁和夹层浇筑模板的平架钢管;
第五步、建筑夹层板——在顶托支撑平架钢管上构建大梁浇筑模板以及连接在两侧大梁浇筑模板中部之间的夹层浇筑模板,并在大梁浇筑模板内安置工字大梁,绑扎好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大梁浇筑模板浇筑至一半高度;
第六步、施工转换层——在浇筑好的夹层板及高跨工字钢上支立间隔分布的顶托,并在顶托顶部安置支撑转换层浇筑模板的平架钢管后,构建连接在两侧大梁浇筑模板上部之间的转换层浇筑模板,并在转换层浇筑模板中绑扎好钢筋,连同大梁上部一起浇筑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63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