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水系统一步法清洗预膜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2686.X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9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新国;王乃琳;顿士超;马景辉;姜宝安;刘家节;李放;蔡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1/04 | 分类号: | C23G1/04;C23C22/48;B01D37/02;B01J2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洗 助滤剂 膜处理 酸度调节剂 置换 循环水系 增效作用 分散剂 旁滤器 浊度 总铁 排放 清洗剂 转入 正常运行阶段 碱度调节剂 水处理费用 无磷缓蚀剂 无磷预膜剂 清洗阶段 污水排放 异物过滤 工业用水 膜过程 三阶段 省略 去除 过滤 统一 新鲜 | ||
本发明为一种循环水系统一步法清洗预膜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阶段:清洗阶段:依次投加清洗用无磷缓蚀剂、分散剂、清洗剂、酸度调节剂、助滤剂;利用助滤剂对旁滤器过滤的增效作用,将清洗下来的异物过滤去除,控制水的浊度和总铁;清洗结束后,不经置换排放,直接转入预膜阶段;预膜阶段:依次投加无磷预膜剂、分散剂、酸度调节剂、碱度调节剂、助滤剂;预膜过程中,利用助滤剂对旁滤器增效作用控制水的浊度和总铁;预膜结束后,不用置换排放,直接转入正常运行阶段。本发明方法可省略常规清洗预膜处理中清洗、预膜、日常运行三阶段变换时需进行的多次置换排放,节省了大量的新鲜工业用水,减少了大量污水排放和水处理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敞开式清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系统一步法清洗预膜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节水减排一直是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实施目标。清洗、预膜是清循环水系统水质稳定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常规清洗预膜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1、耗费大量新鲜工业补水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工业循环水系统的常规清洗预膜方法一般都需要两次甚至两次以上的置换排放,分别为清洗后置换排放(在很多应用案例中又分为物理清洗后置换排放、化学清洗后置换排放),和预膜后置换排放。大多数企业的工业循环水处理系统的保有水量规模在2000m3至40000m3,那么如果经过一次清洗预膜,一般需要耗费的水量至少为保有水量的3倍,也就是至少需要耗费掉10000m3至200000m3工业新水。
2、排放高浓度含磷、锌污染物
常规清洗预膜法所用的预膜药剂采用磷锌配方,因此系统预膜后排水中存在高浓度含磷、锌的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物质,需要后续处理才能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处理费用高
由于多次置换排放耗费人力物力,以及为降低排水中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导致常规清洗预膜方法的处理费用较高。
因此,开发更具节水减排效果且处理费用较低的新型清洗预膜处理方法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循环冷却水清洗预膜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循环冷却水系统快速、一步完成清洗预膜方法,解决传统清洗预膜处理工艺中存在的新鲜水耗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大、排污水磷和锌离子含量高、排污水处理费用高的问题,实现节水减排和降低水处理费用。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利用污水或浊循环水处理使用的过滤助剂为主剂,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适用于清循环水系统的助滤剂。在清洗、预膜过程中使用,使水中的胶体、油污、铁锈等聚集而不沉积,利用旁滤装置过滤,以此降低循环水的浊度、总铁等水质指标,达到预膜和日常运行的水质指标要求。消除传统清洗预膜方法中,清洗、预膜、日常运行三阶段变换时需进行多次置换排放带来的耗水大、排污大的问题,且不影响原有旁滤器的反洗效率。
同时,使用清洗用无磷缓蚀剂和无磷预膜剂,实现清洗预膜与日常运行药剂类型的自然过渡,不用在清洗预膜结束后需采用置换排放方式降低水中高浓度的磷、锌,且能达到传统清洗、预膜处理方式的效果。
本发明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一种循环水系统一步法清洗预膜处理方法,在清洗、预膜时投加助滤剂,通过旁滤器过滤控制水的浊度等指标,清洗、预膜和正常运行三个阶段变换时,循环水不置换排放;具体包括:
清洗阶段:依次投加清洗用无磷缓蚀剂、分散剂、清洗剂、酸度调节剂、助滤剂;利用助滤剂对旁滤器过滤的增效作用,将清洗下来的异物过滤去除,控制水的浊度和总铁;当浊度小于20NTU,总铁小于2.0mg/l清洗结束后,不经置换排放,直接转入预膜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26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