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wlan的无线限速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1640.8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6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W28/02;H04W84/12;H04L12/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wlan 无线 限速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wlan的无线限速方法和系统,应用于无线接入点AP设备的空口负载识别限速中,包括:确定空口的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百分比,根据所述流量百分比确定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获取接入的终端的数量和每个终端的基本速率要求值;根据所述接入的终端的数量和每个终端的基本速率要求值计算总速率要求值;当所述总速率要求值大于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和终端数量计算平均动态限速值,根据所述平均动态限速值确定对所述接入终端进行限速。分别从实际空口的负载情况,及报文业务的大小包情况对应的包转发率pps转换进行动态的调整限速,确保用户在不同的时刻获取到不同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lan的无线限速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扩展的迅猛增长,目前可用的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随着802.11协议的演进,信道已经从原来的20Mb扩展为40Mb,80Mb,120Mb,这些大带宽是有若干个20Mb绑定形成的.比如40Mb是有两个20Mb绑定而成的,其中的一个20Mb是主信道,另外一个是辅助信道。如果一个AP工作在第一信道,工作的带宽为20Mb/40Mb,另外一个AP工作在第一信道,工作带宽为20Mb/40Mb/80Mb,这样就可能造成AP与STA采用大带宽传输时碰撞的概率增大,进而导降低了大宽带传输效率。
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一个问题点是,大部分的AP改善多用户实际体验采用的方式主要都是基于流量值而进行限速均衡用户间的空口竞争,以此来改善不同用户间不同兼容终端的实际体验。
流量值的统计,主要是基于整台AP而言,或者整个wlan而言,从实际的使用情况上看,基于整台AP和整个wlan而言的限速总体而言是为了确保设备的稳定性,避免过高的负载而设计的,关键的改善用户实际体验的限速在于基于用户终端的限速,通过计算射频卡上对应终端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速和突发流速进行调整和控制以此达到对应的目的。
当前市场上的通用技术方案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漏洞在于,缺乏对空口的环境和实际的报文业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在限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上缺乏较好的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wlan的无线限速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确定空口的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百分比,根据所述流量百分比确定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
获取接入的终端的数量和每个终端的基本速率要求值;
根据所述接入的终端的数量和每个终端的基本速率要求值计算总速率要求值;
当所述总速率要求值大于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和终端数量计算平均空口动态限速值,根据所述平均空口动态限速值确定对所述接入终端进行限速。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根据所述流量阈值和终端数量计算平均空口动态限速值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确定限速可分配的总流量;
根据限速可分配的总流量和终端数量计算平均空口动态限速值。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确定空口的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百分比,包括:在获取所述空口的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百分比之前,获取空口负载的占空比,根据所述空口负载占空比确定空口的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百分比。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根据所述流量百分比确定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包括:
以当前空口负载接近满负荷时对应的流量百分比确定所述空余负载额度对应的流量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还包括:进行设备负载识别限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1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