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BINAP和氨基吡啶混配的亚铜配合物磷光材料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310449.1 申请日: 2017-04-28
公开(公告)号: CN108795418A 公开(公告)日: 2018-11-13
发明(设计)人: 柴文祥;朱秋梦;宋莉;秦来顺;范美强;史宏声;魏钦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计量大学
主分类号: C09K11/06 分类号: C09K11/06;C07F1/08;C07F9/50;H01L51/5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磷光材料 配合物 氨基吡啶 配体 亚铜 电致发光器件 多层有机材料 二氯甲烷溶液 发光效率 分子结构 光致发光 热稳定性 双二苯膦 双膦配体 一价铜盐 直接混合 螯合配体 橙黄光 橙黄色 氮配体 发光层 小分子 提纯 混配 可用 联萘 磷光 络合 式中 双膦 乙腈 种晶 制备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晶型的基于双膦螯合配体BINAP和3‑氨基吡啶配体的亚铜配合物橙黄色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磷光配合物由一价铜盐与配体络合得到,其分子结构为[Cu(BINAP)(3‑apy)(CH3CN)](PF6),式中BINAP为双膦配体1,1′‑联萘‑2,2′‑双二苯膦,3‑apy为氮配体3‑氨基吡啶,CH3CN为乙腈。该配合物既具备小分子易提纯和发光效率高的优点,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该材料是由Cu(CH3CN)4PF6与配体的二氯甲烷溶液直接混合反应得到,具有工艺简便、设备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等优点。该材料可作为光致发光橙黄光磷光材料,也可用作多层有机材料组成的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磷光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涉及光致发光材料领域和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光子学、光化学及光子材料学作为信息科学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引起科技界的关注。具有特殊光物理、光化学特性的功能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日益在电致发光器件(LED)、光学传感器、非线性光学材料(NLO)等领域表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其中,有机(包括金属有机和配合物)发光功能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光致发光领域(包括荧光检测、广告标牌、安全标志等),也可以应用于电致发光领域,因此应用价值非常巨大。尤其是在电致发光领域,因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已经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创新企业投身其中。

有机电致发光简称OEL,是有电能激发有机材料而发光的现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被发现,但由于缺乏明确应用前景而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自从1987年邓青云等发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研究工作之后(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87,51,913-915.),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和应用的研究才真正得到了重视,相关研究报道有了井喷式的增长,并使OLED迅速成为了又一个科技明星。简单地说,OLED是一种由多层有机薄膜结构形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它很容易制作而且只需要较低的驱动电压。OLED是一种高亮度、宽视觉、全固化的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其他显示器件无可比拟的优点:①功耗低,OLED无需背光照明,其驱动器功耗小;②响应速度快(数微秒至数十微秒),在显示活动图像中显得至关重要;③结构简单,成本低,不需要背景光源和滤光片,可制造出超薄、质量轻、易于携带的产品;④可实现宽视角,能实现高分辨率显示,高对比度;⑤采用玻璃衬底可实现大面积平板显示,如用柔性材料做衬底,能制成可折叠的显示器;⑥环境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可在低温环境下显示等。

为了制备高发光效率的OLED器件,人们合成并研究了大量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以金属阳离子分类,主要有铱(Ir)、金(Au)、铂(Pt)等。到目前为止,基于磷光Ir配合物的OLED因为具有高发光效率、多种颜色实现和较好的稳定性,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并已经推出相关商业化产品。但是铱在自然界中含量很低、且价格昂贵,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商业化进展。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办法降低OLED发光层的成本,一是引入具有热致延迟荧光效应不含金属的有机分子,这种分子的激发三重态能级和激发单重态能级非常接近,因此可以使能量从非辐射的三重态高效反隙间窜跃至辐射的单重态,从而得以提高有机电致发光的效率。另一种办法是引入低成本的磷光金属配合物,例如亚铜配合物。相对于贵金属而言,铜具有廉价、环保、无毒等优势,而且我国铜资源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因此,基于一价铜配合物发光新材料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04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