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6126.5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峰;杨彤;胡红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1/04 | 分类号: | E04H1/04;F24F3/16;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张浠娟 |
地址: | 3623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改善 节能 建筑结构 | ||
1.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包括混凝土建筑物本体,该混凝土建筑物本体具有多个楼层,每一楼层上均具有阳台,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建筑物本体由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上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由若干个楼层构成,上述第二区域与上述第一区域呈上下错位设置,上述第三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和上述第一区域均呈上下错位设置,上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墙面生长的攀爬植物,上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局部区域或全部区域涂设有一对有害颗粒进行吸附进行物理的物理吸附层,上述第二区域的各阳台和第三区域的各阳台处均设有处于阳台下方的,产生正电粒子的电场产生装置,各上述电场产生装置处均设有喷洒出水雾的水雾喷射系统,上述第三区域的外表面的局部区域或全部区域涂设有亲水性纳米材料层;
上述电场产生装置包括第一金属电极板和第二金属电极板,上述第一金属电极板和上述第二金属电极板固定竖立处于上述阳台的下底面上,且上述第一金属电极板与上述第二金属电极板相对间隔设置;上述第一金属电极板和上述第二金属电极板的通电电压均为12-24V,于上述第一金属电极板与上述第二金属电极板之间产生电磁场,雾霾中带负电粒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向上述第一、二金属电极板方向运动而富集,从而使空气中的带电粒子沉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物理吸附层为活性炭层或凹凸棒粉末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物理吸附层包括活性炭层和凹凸棒粉末层,上述活性炭层和上述凹凸棒粉末层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水雾喷射系统包括其喷洒出水雾的喷洒头和给喷洒头提供水源的水管,上述喷洒头设置有二个,二个喷洒头相对设置,并处于第一金属电极板与第二金属电极板之间,上述水管相应设置有二个,二喷洒头与二水管一一对应设置,且与第一金属电极板相邻的喷洒头的喷射方向朝向第一金属电极板,与第二金属电极板相邻的喷洒头的喷射方向朝向第二金属电极板,二个喷洒头一一对应安装在二个水管上,并与水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位于各楼层的阳台处固设有集水凸台,上述集水凸台的上表面下凹有种植凹槽,上述集水凸台处于阳台下方,上述阳台落入于上述种植凹槽范围内,上述种植凹槽内填充有种植土壤,上述种植凹槽内位于一个阳台的两侧外均种植有植物,且第一金属电极板与第二金属电极板处于阳台两侧的植物之间,上述集水凸台的下底面设有收集水分的集水装置,上述集水装置上设有将水输送出外界的水回收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建筑物本体的楼顶设有植物区、太阳能收集区和雨水收集区,上述植物区种植有若干绿色植物,上述太阳能收集区设有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存储的太阳能供电系统,上述雨水收集区设有收集雨水的雨水收集池,上述雨水收集池上设有将收集的雨水供给水雾喷射系统和将水回收系统的水收集至雨水收集池内存储的水循环系统,上述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输出端与水循环系统的电源端连接,给水循环系统提供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同一楼层的同一面的各阳台均落入于同一个集水凸台的种植凹槽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亲水性纳米材料层为纳米二氧化钛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雾霾的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建筑物本体具有三十个楼层,其中,第1至10楼层为上述第一区域,第11至20楼层为上述第二区域,第21至30楼层为上述第三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612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