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导风模块以及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2133.8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1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林青辉;韩鹏;汪春节;王富安;冯绍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厚民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机构 导风板 导风模块 扫风组件 出风口 第一驱动机构 传动连接 输出轴 空调 空调器 转动 制冷工程技术 出风通道 空调壳体 位置布局 占用空间 风转轴 扫风板 驱动 封闭 阻碍 | ||
一种空调导风模块以及空调器,本发明涉及制冷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调导风模块,包括: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处,受驱动地封闭或开启出风口出风口,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扫风组件;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空调壳体两侧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上的驱动机构输出轴与所述导风板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导风板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上的驱动机构输出轴与所述扫风组件的扫风转轴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扫风组件转动。解决了当导风板和扫风板设置在同一板上时,其二者的驱动机构占用空间大、位置布局不合理、对出风通道造成阻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导风模块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导风板广泛应用于空调设备,其作用是控制出风角度,实现扫风。
现有技术中,如图3所示,空调扫风机构1002设置于空调风道1001 内,空调导风板1003设置于空调风道1001的出风口,空调的冷热风先经过空调扫风机构1002再通过空调导风板103完成空调导风工作。
上述导风板的空调扫风机构和空调导风板分置在空调风道内部和风口处需要单独组装拆卸,且各自有独立的驱动系统,占用的空间大,此外,设置在空调风道内部的空调扫风机构由于空调风道空间狭小拆卸组装更为困难,空调风道、空调扫风机构和空调导风板难于清洗容易产生累积污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由于空调扫风机构置于空调风道内部,空调风道内部空间有限、空调扫风机构的扫风范围小,严重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
上述导风组件的空调扫风机构和空调导风板分置在空调风道内部和出风口处拆卸时先拆卸导风板出风处进行清洗,而当需要清洗扫风机构内部的空间时就需要再将扫风机构拆卸下来,否则扫风机构会对风道内部的空间造成阻挡,拆卸麻烦且清洗不方便。
将导风板和扫风板设置在同一板上虽然能解决上述拆卸麻烦且清洗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的如下的技术问题,扫风板和导风板仅简单的安装在同一块板上,各自采用独立的驱动组件和各自独立的驱动轴且都设置在出风口处,不仅部件多、占用出风口通道空间而且对出风通道造成阻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和扫风板的驱动机构不仅部件多、占用出风口通道空间,会对出风通道造成阻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部件少占用空间少且减少对出风通道造成阻碍的空调导风模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导风模块,包括:
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处,受驱动地封闭或开启出风口,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扫风组件;
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空调壳体两侧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上的驱动机构输出轴与所述导风板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导风板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上的驱动机构输出轴与所述扫风组件的扫风转轴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扫风组件转动。
所述驱动机构输出轴和所述扫风转轴同轴设置。
所述驱动机构输出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扫风转轴的两侧。
所述的导风模块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相配合对所述导风板转动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导风板的转轴转动连接;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配合对所述扫风组件转动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与所述扫风组件的扫风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为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上设置的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内侧的驱动机构输出轴与所述扫风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外侧通过支撑件与所述导风板转动连接。
所述导风板上设置具有第一卡槽的第一支撑架,所述支撑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21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