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0036.5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9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鲍磊;史少帅;许晶;武志峰;党文义;王全国;于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1/12;F25J1/02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肖峰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气体 绝热罐 液化天然气 缓冲 进气管路 储罐 回收 泄漏 回收装置 低温潜液泵 低温制冷机 套管换热器 进液管路 进气管 回液控制阀 冷头换热器 回液管路 末端连接 回液管 进气阀 控制阀 再冷凝 液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具体涉及液化天然气(LNG)的泄漏回收以及蒸发气体(BOG)再冷凝液化回收技术领域。该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包括缓冲绝热罐,缓冲绝热罐上设置有低温制冷机,低温制冷机上设有伸向缓冲绝热罐内部的冷头换热器,缓冲绝热罐的内部设有低温潜液泵和套管换热器,缓冲绝热罐上连有进液管路、回液管路、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和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进液管路的末端连接低温潜液泵,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的末端与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的末端均与套管换热器相连接,回液管路上设有回液控制阀,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上设有储罐进气阀,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上设有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LNG)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回收以及蒸发气体(BOG)再冷凝液化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现有LNG加气站2000余座,在LNG卸载、存储、加注、运输等环节,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和LNG温度之间的巨大温差产生的热量传递,LNG加气站的预冷、调饱和及其他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蒸发气体(BOG)。
同时,由于卸车不规范、LNG储罐出液管路质量、法兰连接等问题,导致LNG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引起LNG大量泄漏,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针对BOG,一般采取超压放空措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而针对LNG泄漏,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只能靠人力警戒,疏散人群,控制点火源。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开发一种集BOG回收和LNG回收的多功能装置尤为重要。
专利名称为小型撬装式液化天然气蒸发气再液化回收装置(公开号为:CN10375949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撬装式液化天然气蒸发气再液化回收装置,公开的技术只能实现小量BOG再冷凝液化,且回收时间长,无法实现LNG槽车等BOG的再冷凝液化回收及LNG泄漏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既能够实现液化天然气槽车蒸发气体回收,又能够实现站上天然气泄漏回收,回收量大,时间长,回收后再冷凝液化的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及蒸发气体回收装置,包括缓冲绝热罐,缓冲绝热罐上设置有低温制冷机,低温制冷机上设有伸向缓冲绝热罐内部的冷头换热器,缓冲绝热罐的内部设有低温潜液泵和套管换热器,缓冲绝热罐上连有进液管路、回液管路、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和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进液管路的末端连接低温潜液泵,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的末端与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的末端均与套管换热器相连接,回液管路上设有回液控制阀,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上设有储罐进气阀,槽车蒸发气体进气管路上设有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进液管路上设有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低温潜液泵和套管换热器均位于缓冲绝热罐的底部。
优选地,在工作过程中,将回液管路与储罐相连接,当储罐内压力高于缓冲绝热罐内压力时,打开回液控制阀,由储罐向缓冲绝热罐注入一定量的液化天然气,维持缓冲绝热罐中有一定量的液化天然气;或者,将储罐蒸发气体进气管路与缓冲绝热罐相连接,当储罐内压力较高时,打开储罐进气阀和低温制冷机,利用低温制冷机冷量液化进入缓冲绝热罐的蒸发气,并形成一定液位的液化天然气保存在缓冲绝热罐内;
当进行液化天然气泄漏回收时,
将进液管路的进液端与集液池相连接,开启低温潜液泵,泄漏的液化天然气经进液管路进入缓冲绝热罐内,实现泄漏的液化天然气的回收;
当进行站上蒸发气体回收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00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氮气连续供气系统
- 下一篇:一种以LNG为原料现场制氢的加注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