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9286.1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1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赵祥迪;王正;孙万付;袁纪武;徐银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管 收缩 外管 进液 文丘里外管 外壁设置 洗消装置 分体式 内喷管 文丘里 螺旋导流片 喷管 拆装方便 进液方式 吸收效率 液相混合 依次连接 应急处理 进液腔 扩散管 内隔板 危化品 环隙 贴壁 泄漏 支撑 | ||
本发明提出一种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包括文丘里外管和内喷管,文丘里外管由直外管、收缩外管和扩散管依次连接而成,内喷管由直内管和收缩内管连接而成,直内管位于直外管的内部,收缩内管位于收缩外管的内部,直内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块内隔板以在内喷管和文丘里外管之间支撑出环形进液腔,收缩内管的外壁设置有螺旋导流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清理与更换;改善进液方式,解决环隙进液的贴壁效应,气相与液相混合均匀,提高吸收效率,适用于危化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危害蒸汽、泄漏液体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用于废气处理的吸收装置其核心是采用吸收剂与废气进行接触传质达到去除废气的目的。吸收装置种类繁多,但其基本原理大都相同,都是通过吸收剂与废气进行接触、传质,同时发生废气中的危化品成分由气相到液相的转移过程,对于物理过程只发生相变,而化学吸收过程会伴有质变过程。文丘里洗涤器等吸收装置,由于具有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便于操作等特点,被广泛采用。文丘里洗涤器通常由外壳、文丘里管、进出气口等部件构成,文丘里洗涤器洗涤器可将气体中某些具有危化品性质的气相成分吸收,除去其中有害的或不需要的组分。在废气处理中气相有害物质经过风机进行连续性输送,与进入洗涤器中的液体吸收剂进行接触混合,实现气体的净化。然而文丘里洗涤器由于处理功能受装置结构影响巨大、气液混合不均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应急状态下危化品废气处理领域的使用,具体原因包括:(1)危化品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求处理装置简单高效,在实际过程中装置方便拆卸,便于清理与更换;(2)洗涤器中气相与液相混合不均匀,造成吸收效果较差,不能快速适用于应急场所。
公告号为CN103566683B的中国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分体自吸式文丘里管洗涤器,主要由收缩段和扩散段组成的外套管,还包括圆锥性独立收缩段,圆锥型独立收缩段与外套管的收缩段形状相同的锥形结构,圆锥形独立收缩段套在外套管的收缩段内,圆锥形独立收缩段与外套管的收缩段之间通过各自的入口端的法兰盘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液体流通通道,采用法兰连接较好的实现了分体式结构,然而液体在静压差的作用下进入文丘里扩散管后会产生贴壁流动现象,在气液混合方面达不到理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可高效地处理危化品气体,以适用于危化品气体的应急处理。
本发明提供一种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包括文丘里外管和内喷管,文丘里外管由直外管、收缩外管和扩散管依次连接而成,内喷管由直内管和收缩内管连接而成,直内管位于直外管的内部,收缩内管位于收缩外管的内部,直内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块内隔板以在内喷管和文丘里外管之间支撑出环形进液腔,收缩内管的外壁设置有螺旋导流片。
进一步的,直内管的外壁沿直内管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四块内隔板。
进一步的,直内管的末端连接有法兰盘。
进一步的,直外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块筋板,筋板从直外管的末端伸出。
进一步的,直外管的外壁沿直外管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四块筋板。
进一步的,直外管为圆柱状管,收缩外管为圆锥状管。
进一步的,直内管为圆柱状管,收缩内管为圆锥状管。
进一步的,扩散管为圆锥状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本发明的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清理与更换;
2、本发明的螺旋进液分体式文丘里洗消装置,改善进液方式,解决环隙进液的贴壁效应,气相与液相混合均匀,提高吸收效率,适用于危化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92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