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1681.5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8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汪楠楠;卢宇;姜崇学;王佳成;周德生;包海龙;邹晓峰;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葛潇敏 |
地址: | 211102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口 配置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在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或直流线路保护设备,与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控制设备之间配置采用标准协议的双向接口通信链路点对点连接。此种方法通过柔性直流系统中各种控制保护设备与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配置双向点对点链路,避免单个控制保护设备退出时影响其他运行设备对直流断路器的操作,通过为需要快速出口的线路保护装置增加配置高频快速跳闸链路,保证线路保护设备能够高速、可靠跳闸直流断路器。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接口配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及接口配置系统。
背景技术
柔性直流系统都是采用电压源拓扑结构,直流系统阻抗低,一旦直流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上升速度快,峰值比较大。由于故障电流没有过零点,常规开关无法开断,只能依靠系统停运,经常一点故障会引发多站闭锁跳闸,系统可靠性比较低。基于常规机械开关和电力电子器件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为解决该问题而提出,最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前景。
柔性直流系统中的各种控制保护设备如何与直流断路器进行接口目前是实际应用中的难点之一。不适合的接口方式,可能引起单个控制保护设备退出时影响其他运行设备对直流断路器的操作,引起直流断路器拒动的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由于柔性直流系统线路故障时要求保护快速出口,需要线路保护设备具备与直流断路器高速可靠的接口方式,从而保证直流线路发生故障时最短时间内将跳闸信号发送至直流断路器控制系统。
直流断路器不同于常规开关,其一般由智能控制保护设备控制,目前通用的接口方法并不适用于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直流断路器的接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及系统,通过柔性直流系统中各种控制保护设备与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配置双向点对点链路,避免单个控制保护设备退出时影响其他运行设备对直流断路器的操作。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及系统,通过为需要快速出口的线路保护装置增加配置高频快速跳闸链路,保证线路保护设备能够高速、可靠跳闸直流断路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接口配置方法,实现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与直流断路器控制系统的接口,所述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包含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和直流线路保护设备;在所述的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或直流线路保护设备,与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控制设备之间配置采用标准协议的双向接口通信链路点对点连接。
上述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某一控制保护设备与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控制设备还配置单向高频通信链路,当需操作的直流断路器控制设备需要快速出口跳闸时,由所述某一控制保护设备向直流断路器控制设备发送跳闸命令,所述某一控制保护设备为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或直流线路保护设备;其中,单向高频通信链路的调制频率为1MHz±50Hz。
上述单向高频通信链路包含两种基准调制频率,分别为调制频率F1和调制频率F2,F1=1MHz±50Hz,F2=100kHz±50Hz;当单向高频通信链路传输的信号频率为调制频率F1时,表示跳闸命令;当单向高频通信链路传输的信号频率为调制频率F2时,表示非跳闸命令。
上述单向高频通信链路还传输非调制频率F1、F2的信号,该信号表示通道故障。
上述双向接口通信链路中,直流断路器发送至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或直流线路保护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传输直流断路器的状态信号;极控、极保护、直流母线保护或直流线路保护设备发送至直流断路器的通信链路为下行通信链路,传输分闸、合闸、跳闸以及重合闸命令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16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