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加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5159.6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6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明;林海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F24F6/12;F24F3/16 |
代理公司: | 11372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活性 增强 装置 带有 加湿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自由电子加速器;能够提高降压效果和降臭氧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负氧离子的活性。本发明的加湿器能够实现小颗粒的水雾和负氧离子释放部产生的负氧离子结合形成离子团,增加了空气导电率,导走多余的静电,大大降低静电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负氧离子不仅在人的生命、健康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环境空气、净化室内空气方面也发挥着显著功效。负氧离子通过正负离子吸引、碰撞形成分子团下沉落地清除空气的微尘和颗粒。负氧离子能够使细菌的蛋白性两级颠倒,从而导致细菌的生存能力下降或者致死。负氧离子由于具有灭活率高、灭活快、灭活面广等优点,因此在空气净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沿海经济开发、湿地破坏、森林面积缩减等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导致自然界中的负氧离子呈锐减态势,由此造成雾霾或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增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000~1500个才能够界定为洁净空气。然而随着环境恶化,在日常的办公室或家庭密闭空间里,负氧离子浓度低于每立方厘米100个,甚至降低为0,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因此,人造负氧离子被急迫切需求。
现在主流的人造负氧离子技术是电晕法。而电晕法负氧离子空气净化装置的核心部件是负离子发生器,其主要原理是将市电经过整流、滤波、升压得到直流负高压,直流负高压通过电离空气产生负氧离子从而实现净化空气效果。要想得到较为纯净的高浓度负离子,一般采用直流负高压、单极式发射端,但是却容易造成臭氧浓度的增加,这是由于直流负高压单极式负离子发生器的负氧离子浓度和臭氧的浓度分别与电晕电压呈正相关的原因。同时,高浓度的臭氧会对人体产生头痛、胸闷等不良反应。因此,评价负离子发生器的两个指标是负离子浓度和臭氧浓度,在合理范围内,前者指标越高越好后者越低越好。
针对降低直流负高压单极式负离子发生器的臭氧浓度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的李杰副教授主张采用加热电晕线降低臭氧浓度的方法,但是电晕线加热法会增加产品的功耗、费用,而且不易运用于实际的产品中。广西医学院的黎萌则是设计了在发射端缠绕浸水的棉花团方法,发射端缠绕浸水的棉花团的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是效果不明显而且要经常给棉花添水,这对于电子产品的安全性能将会产生危害。申请号为201020184758.2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负离子转换器技术;申请号为200720194545.6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负离子变换技术。两种负离子转换技术负静电明显,输出电压仍然较高,且采用自然界的天然石或者人工合成多空隙材料作为离子加速器存在着材料不易获得、成本贵等问题。
另外,市场上的负氧离子产品,除了臭氧浓度高,还存在负氧离子活性低,迁移距离短,作用范围小,从而不能达到真正净化空气的能力。虽然有些负氧离子产品增添了风机输送功能,能够扩大负氧离子的传送距离,但是,由此带来的噪音问题、功耗高问题限制了产品的应用。有些产品释放的负离子离子团较大,仅仅只有降尘作用,对人体康健作用效果微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臭氧浓度和静电强度的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加湿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负氧离子活性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自由电子加速器;所述自由电子加速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所述自由电子加速器内部发射自由电子的发射部和用于接收动能提升后的自由电子的接收部;所述发射部连接用于传导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自由电子的第一传导部,所述接收部连接用于传导动能提升后的自由电子的第二传导部,在所述第二传导部上设置有负氧离子释放部。
在所述自由电子加速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发射部和所述接收部的开口,位于两所述开口内的所述发射部和所述接收部分别与所述自由电子加速器的两端紧固连接;所述第一传导部的末端紧固连接在所述发射部上,所述第二传导部的始端紧固连接在所述接收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51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