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浮式再能水电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4919.1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8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岳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岳峰 |
主分类号: | E02B9/00 | 分类号: | E02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浮式再能 水电站 | ||
领域:
本技术涉及到水力发电事业,确切地说是利用水电站尾水动力建立水上发电站。
技术背景:
一般水力发电均是建坝在水下建站发电全国所有水电站至今没有把尾水的动能利用起来均被白白浪费为此本发明一种“半浮式再能水电站”来解决这一难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背景,为更好第利用现有全国大小水电发电站的再生能源“尾水”进行再利用现发明一种“半浮式再能水电站”来解决国家电能紧缺,减少污染环保节能,造价低,施工方便,效果好,上马快的水电项目其特征1、不需筑坝抽水施工,只用铁板、角铁等材料焊接按图加工成长方形的可浮式方筒作为两边隔墙为安装水轮的支撑点,特征2利用角铁、槽钢、铁板、螺丝按附图焊接而成大于吃水深度4-6倍的水轮,利用杠杆和斜击式水轮机原理,以小动力的尾水推动大水轮达到发电量大的效果,特征3本发明设计将低速发电机设计在水轮中心组合为一体,无需变速机构,减少繁琐的加工,而且可以节约动力消耗,增加发电量,本技术还可以在同一水道上,连续安装3-5台同样的水轮机进行发电,这样做可比原站的发电量高达100%-200%效果,本技术方案是构思新颖,并具有创造性,也是节能,减排环保增加经济延益,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能解决电源紧缺的现象,为发展和开发再生能源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附图说明:
图1、在出水口安装多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水轮发电机组剖面示意图
图3、安装侧示意图
图4、安装平面图
安装平面示意图中1、机脚及锚压 2、左右筒连接部位。3、代替隔墙长方形浮筒 4、水轮与发电机组合 5、压轴婆司 6、发电机叶轮主轴 7、加压沉底石块或石子
安装侧示意图中:1、水轮与发电机组合 2、代隔墙长方形钢筒 3、机脚 4、锚桩
具体实施:
一、1、已建站,用钢板、角铁、按附图形进行焊接等手段进行按图加工成比水轮直径长50%的长方形浮筒,宽度根据各站的孔之间的间隔而定,深度按各站的出水深度加高2.5米左右,上面再用角铁槽钢按附图水轮机的大小而加高到适当的高度,作为安装水轮的支撑点。
2、在浮筒下面前后各焊一个直径30-40公分,高度1米左右的厚壁管作为机脚,放到在原水下地面钻孔作为固定浮筒,为稳定性更好,可以多装石块除此还必须在浮筒上面用锚链或钢丝绳与大坝连接拉紧,以保证浮筒的稳定性。
3、按附图样式用角铁、槽钢、铁板加工成水轮和与水轮为一体的低速发电机,外壳、内部线圈由电机厂设计加工而成。
4、从发电机定指中抽头从主轴厚壁管中心输出通往原站并网设备供电上网。
5、在两只浮筒的上下方前后下面用大槽钢单个上面用角铁铁板多根连接而成1.5米至2米宽度的行道形成一个整体的双体船式样,中间安装水轮这样即可投入运行,整机最后进预保护喷涂处理。
二、新建站可将隔墙直接加长到所需增加利用尾水发电的水轮机机组数量而确定增加隔墙的长度。
三、本发明所达到的效果。
1、本技术采用原站的再生能源“尾水”再次充分利用,无需增加大型基础设施,无需筑坝抽水施工,发电效果可比原站高达 100%、200%左右。
2、本技术可以利用原站的上网变电设备以及安全装置,可节约大量物力、财力、人力。
3、由于本机组体型较大无需建厂房直接露天操作,并且有独特的外形运转起来非常壮观,也是旅游观光的好景点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本技术总体达到投资少,效益高,上马快成本低无污染充分利用无成本再生能源,为社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最后说明:
以上实施,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同等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以及改进等均应记录,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岳峰,未经黄岳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49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位调节自动翻转堰
- 下一篇:甘肃黑方台滑坡防治-隔水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