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绞车用钢丝绳防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1366.6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0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顾鑫斌;林树勇;吴华强;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D1/44 | 分类号: | B66D1/44;B66D1/54;F15B1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孙红颖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绞车 钢丝绳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绞车用主动型钢丝绳防松装置,包括液压系统、滑轮组件(3)和夹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滑轮组件(3)包括第一滑轮和导向滑轮,第一滑轮由液压系统中的液压马达(5)驱动,钢丝绳由绞车引出,经过导向滑轮、第一滑轮,放索工况下,绞车放索,防松装置夹紧钢丝绳,提供同向力矩,防松装置放索速度跟随绞车放索速度,收索工况下,绞车收索,防松装置夹紧钢丝绳,提供同向力矩,防松装置放索速度跟随绞车放索速度,自由轮工况下,防松装置处于自由工作状态,相当于一个导向滑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卷扬机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绞车用钢丝绳防松装置。
背景技术
绞车又称卷扬机,常用于各类工程机械中,它通过卷筒缠绕钢丝绳提升、牵引重物或进行器材收放作业。通常绞车在提升、牵引重物或进行器材收放作业中不需要钢丝绳防松装置参与作业,但当绞车钢丝绳上无负载或工作于非起重的收放工况时,需要钢丝绳防松装置参与绞车工作,否则会导致钢丝绳乱绳,从而使钢丝绳之间互相挤夹,有时会严重损伤钢丝,使钢丝绳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常用的防松装置有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被动型防松装置最常见,也称作压绳装置,它主要通过弹簧将一根转动的压杆把钢索绳压紧于绞车卷筒上,保证在钢丝绳无负载时,缠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不会乱绳,其主要缺点如下:
1)绞车收放工况时,没有预紧力,钢丝绳防松效果差;
2)绞车收放时,机械噪声大,尤其在一层钢丝绳收放到最后几圈时,压绳装置倾斜产生偏载力导致机械噪声进一步增大;
3)受到绞车布置影响,无法防止绞车以外的钢丝绳松弛;
4)无法实现钢丝绳长度和速度的检测。
主动型防松装置具有钢丝绳夹(或压)紧装置和动力驱动装置,其工作不受绞车收放速度的影响,且收放时噪声小,防松效果好;主动型防松装置驱动装置又分为电动、气动、液压驱动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绞车用主动型钢丝绳防松装置,预紧力可调节、机械噪声小、布置灵活多变、控制方法简单可靠,钢丝绳防松效果明显改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绞车用主动型钢丝绳防松装置,包括液压系统、滑轮组件和夹紧装置,液压系统包括油箱、控制泵、补油泵、夹紧油缸、液压马达、单向阀、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三电磁换向阀、第四电磁换向阀、第五电磁换向阀、第一阻尼、第二阻尼、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减压阀。滑轮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和导向滑轮,第一滑轮由液压系统中的液压马达驱动,钢丝绳由绞车引出,经过导向滑轮、第一滑轮,工作时,控制泵供油,控制油通过减压阀、第一阻尼和第一电磁换向阀使夹紧油缸带动夹紧装置夹紧钢丝绳和滑轮组件,使钢丝绳和滑轮组件之间产生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取决于减压阀调整的压力值;补油泵通过第二阻尼和第二电磁换向阀为液压马达低压油腔补油,液压马达低压腔回油管路设置第二溢流阀以保证液压马达运转平稳,绞车放索阶段,控制油通过第三电磁换向阀驱动液压马达带动滑轮组件旋转,使钢丝绳在放索方向上产生一个力,该力的数值小于钢丝绳和滑轮组件之间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得从防松装置到绞车之间的钢丝绳具有一定的预紧张力;绞车收索阶段,控制油通过第四电磁换向阀驱动液压马达带动滑轮组件旋转,再利用第一溢流阀产生的背压,形成的收索阻力使绞车与防松装置间的钢丝绳始终张紧,从而使得防松装置到绞车段的钢丝绳具有一定的预
紧张力;自由轮状态下,防松装置仅做导向轮使用。
优选的,滑轮组件带有编码器。
防松装置具有以下三种工况:
(1)放索工况:绞车放索,防松装置夹(压)紧钢丝绳,提供同向力矩,防松装置放索速度跟随绞车放索速度。
(2)收索工况:绞车收索,防松装置夹(压)紧钢丝绳,提供同向力矩,防松装置放索速度跟随绞车放索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13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