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0840.3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7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覃如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如贤 |
主分类号: | F42D1/00 | 分类号: | F42D1/00;F42D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李斌;邹翠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充装管 破裂 破碎 施工现场 火工品 空腔 爆炸极限 负面效应 激活介质 施工方式 施工工艺 输入端 充装 飞石 封堵 粉尘 加压 爆破 噪音 膨胀 震动 暴露 灵活 观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方法和施工工艺,首先对待破裂、破碎的工作面进行定位、观察,并钻孔;再向钻孔内插入充装管,充装管的输入端暴露在钻孔外面,然后对钻孔的一部分进行封堵,使得钻孔形成空腔;然后通过充装管向钻孔的空腔内充入破裂介质,并对充装管内的介质进行加压;当达到介质的爆炸极限压力时,激活介质,实现介质膨胀破裂。本发明的施工方式灵活,效率高,实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介质充装,不会造成飞石,震动,噪音,粉尘等负面效应,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高;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能根据施工现场的需求改变介质的量和压力来满足爆破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火工品破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在提到爆炸极限时,常常是谈爆炸色变。因为当达到爆炸极限时,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爆炸,因而会造成损坏甚至是破坏。
所谓爆炸极限也称爆炸浓度极限,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有时也指液相物质在遇到合适的热量能够变成气相的热量极限。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担心碰到这个极限,而在工程破裂、破碎过程中恰恰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极限,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就基于这一点。
由爆炸极限理论可以知道,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组成下都可以燃烧或爆炸,而且燃烧(或爆炸)的速率也随组成而变。实验发现,当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浓度接近化学反应式的化学计量比时,燃烧最快、最剧烈。若浓度减小或增加,火焰蔓延速率则降低。当浓度低于或高于某个极限值,火焰便不再蔓延。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反之,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则称为爆炸上限。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若其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或爆炸上限以上,便不会着火或爆炸。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有时也用单位体积可燃气体的质量(kg·m-3)表示。
混合气体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时含有过量空气,由于空气的冷却作用,活化中心的消失数大于产生数,阻止了火焰的蔓延。若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含有过量的可燃气体,助燃气体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但此时若补充空气,仍有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所以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的混合气体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现有的工程岩石破裂、破碎过程,通常采用炸药破裂对岩石进行破碎,其具有诸多弊端和限制,尤其是安全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限制,往往在需要进行炸药破裂的时候,无法得到使用炸药的许可,即使得到使用炸药的许可,也因其容易出现诸如飞石,震动,噪音,粉尘等负面效应,使得炸药在矿山开采和废石剥离的过程中呈现出弊多利少。
因而凡是涉及到需要爆破破裂或破碎的领域都在寻找非炸药作业方式,实际上,现实中存在的这种爆炸极限现象就是完全可以充分主动利用的现象,当然要配合起必要的手段和工艺。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方法,其施工方式灵活,效率高,实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介质充装,不会造成飞石,震动,噪音,粉尘等负面效应,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高;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能根据施工现场的需求改变介质的量和压力来满足爆破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待破裂、破碎的工作面进行定位、观察,并钻孔;
b、向钻孔内插入充装管,充装管的输入端暴露在钻孔外部,然后对钻孔的入口端进行密闭封堵,钻孔的底部留作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如贤,未经覃如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08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