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疏通矿用转载溜槽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6564.5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2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孔维社;沈科;潘祥生;徐辉;崔怀兵;李继来;王洁;蒋伟;王晓波;王海波;贾文琪;谢兵;池电厂;赵建军;陆吉斌;凡玉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1/20 | 分类号: | B65G11/20;B65G47/52;B65G43/0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张兢 |
地址: | 2130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疏通 转载 溜槽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疏通矿用转载溜槽,包括溜槽、出料调节板、铰链、万向节、驱动气缸、气缸安装架、仓壁振打器、振打器安装座和控制装置,2块出料调节板通过铰链设于溜槽的出料端并分别通过1个万向节与1个驱动气缸传动连接;驱动气缸通过气缸安装架固定设于溜槽上;振打器安装座固定设于溜槽上,仓壁振打器固定设置在振打器安装座上;控制装置包括堆煤传感器、控制器、第一至第三隔爆电磁阀;堆煤传感器以及第一至第三隔爆电磁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第二隔爆电磁阀分别各连接1个驱动气缸;仓壁振打器与第三隔爆电磁阀电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性好,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矿用转载溜槽易发生的堵煤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辅助设施,具体涉及一种自疏通矿用转载溜槽。
背景技术
目前,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搭接处通常采用矿用转载溜槽对输送的煤炭进行导流和转向,因此,转载溜槽是带式输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转载溜槽的工作状态好坏直接决定了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能否正常运行。目前煤矿井下常见的矿用转载溜槽通常由一块底板和位于底板上端两侧的两块翼板相连构成,两块翼板的长度通常和底板的长度相同,该类矿用转载溜槽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当遇到潮湿的煤料,煤料容易在在溜槽底板的上端面粘结,从而容易造成在矿用转载溜槽内出现堆煤,如不及时清理就会发生堵煤,影响带式输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部分煤矿企业为追求块煤率,调整了破碎机破碎煤块的尺寸,大尺寸的块煤便会在溜槽的出料段形成契合卡死现象,甚至造成煤矿井下带式输送系统停运。目前煤矿井下的转载溜槽在工作中发生堵煤或卡死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疏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且安全性不足,严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因此,研制煤矿井下带式输送系统搭接处使用的具有自动疏通功能的转载溜槽,以解决目前矿用转载溜槽在使用中的问题,对煤矿而言,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所提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的自疏通矿用转载溜槽,以解决目前矿用转载溜槽易发生堵煤、卡死问题以及发生堵煤、卡死后依靠人力疏通的问题,提高矿用转载溜槽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自疏通矿用转载溜槽,包括溜槽,上述的溜槽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中后部两侧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出料调节板、铰链、万向节、驱动气缸、气缸安装架、仓壁振打器、振打器安装座和控制装置;
上述的出料调节板在溜槽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前端通过铰链分别可活动地设置1块;
上述的万向节、驱动气缸和气缸安装架分别各设有2个;2个驱动气缸分别通过1个气缸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溜槽上,且分设于溜槽的两侧;驱动气缸具有驱动杆;2个万向节在2块出料调节板的外端面上各固定安装1个;2个驱动气缸的驱动杆分别各通过1个万向节与1块出料调节板传动连接;
仓壁振打器固定设置在振打器安装座上;振打器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溜槽上且位于溜槽的下方;
控制装置包括堆煤传感器、控制器、第一隔爆电磁阀、第二隔爆电磁阀和第三隔爆电磁阀;堆煤传感器设置在溜槽的上方;
堆煤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至第三隔爆电磁阀电连接;第一、第二隔爆电磁阀分别各连接1个驱动气缸;仓壁振打器与第三隔爆电磁阀电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溜槽的底板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第一直板段、弧形板段以及第二直板段;其中,第一直板段和弧形板段即为上述的底板的中后部;上述的2个驱动气缸分别各通过1个气缸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溜槽的第二直板段上且位于第二直板段的上方两侧;上述的振打器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溜槽的第二直板段上且位于溜槽的第二直板段的下方。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振打器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溜槽的底板的第二直板段下方的左右向中间处,与第二直板段的前端口的距离为第二直板段长度的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65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有机肥造粒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一步制混合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