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外用药膏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5180.1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2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君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君奇 |
主分类号: | A61K36/902 | 分类号: | A61K36/902;A61K9/06;A61P29/00;A61P31/0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4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辅助 针灸 理疗 外用 药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外用药膏,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成:川芎10~20份、延胡索10~15份、醋制三棱20~30份、蚕砂20~30份、山高粱20~30份、白云花根20~30份、黄药大头茶8~12份、三七20~30份、当归15~20份、槐花8~12份、决明子10~15份、黄芪10~15份、西洋参20~30份、薏苡仁20~30份、苦瓜8~12份、芦荟20~30份、苦良姜10~15份、炙甘草25~40份。本发明外用药膏不仅能根除体内寒湿热毒邪气,还能打通肝肾代谢通道,活血逐瘀,加快肝肾排寒、排湿功能,使人体自身形成强有力的风寒湿毒抵抗力,使针灸理疗达到最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外用药膏。
背景技术
理疗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和力等因素作用于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理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疗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理疗在防治疾病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这就是身体中的“气”。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十二经),穴位便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当一个器官过渡活跃或是机能减退的时候,能量的循环则变得不正常。经脉当中产生了一个堵塞的地方,必须将之打通。所以通过针刺则可以治疗病患,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针灸理疗对于治疗颈椎、腰椎退化、间盘突出、慢性腰背疼痛、肩关节疼痛、四肢关节疼痛、面瘫、中风偏瘫、小儿脑瘫等疾病具有显著效果,针灸理疗比药物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不用住院,治疗费用低。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进行针灸理疗时,理疗师常常应用一类外用药物作为辅助药剂,辅助治疗疾病,但是现有的药物种类杂乱,有些患者使用后甚至出现皮肤过敏等健康问题。为此,专利CN 103705737A公开了一种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外用药膏,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叶56-83份、软蒺藜56-83份、木香52-80份、马齿苋52-80份、石枣48-66份、牛抄藤45-65份、丁公藤45-65份、鸡血藤42-60份、黑骨头42-60份、扁蕾40-56份、金沙草40-56份、追风伞 37-51份、蚕沙36-48份、黑节草32-45份、夏天无30-42份、全蝎25-38份。该药能够根除风湿骨痛的内邪,增强抵御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的能力,有效防止理疗愈后复发,强化免疫系统防御能力,并打通肝肾代谢通道,活血逐瘀,加快肝肾排寒、排湿功能,使人体自身形成强有力的风寒湿毒抵抗能力,使针灸理疗达到最佳效果。众所周知,针灸理疗时,由于针刺皮肤至深层且部分穴位痛感强烈,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痛苦,为了缓解患者痛苦,多数医院在施针理疗时,多注射镇静剂等药物,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但易形成依赖。而上述专利披露的药膏只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不能有效解决施针过程中疼痛强烈等问题。此外,由于针灸理疗时部分医院不规范,所用针消毒不严格,还会引起针孔部位发炎等症状,而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西药消炎,其副作用大且易形成依赖。更重要的是,现有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药物功能单一,不能起到全面预防、有效治疗等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辅助针灸理疗的外用药膏,该药依据中医理论,精选18种中药材制成,其不仅能根除体内寒湿热毒邪气,还能打通肝肾代谢通道,活血逐瘀,加快肝肾排寒、排湿功能,使人体自身形成强有力的风寒湿毒抵抗力,使针灸理疗达到最佳效果。此外,该药还能有效缓解针灸理疗过程中的痛感,并对针孔穴位起到抗炎杀菌的效果。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研究理论,补充了针灸理疗的缺陷,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君奇,未经刘君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51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