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智能运载小车的锁定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4757.7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2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祥国;宋召卫;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B62D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杨晓莉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智能 运载 小车 锁定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1.一种用于智能运载小车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安装在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密闭盖紧门上,用于使所述密闭盖紧门能够相对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小车厢体闭合,并在接收到解锁请求后打开所述密闭盖紧门,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密闭盖紧门上的无线射频锁紧装置,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用于接收无线解锁请求命令,并因此打开所述密闭盖紧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门锁感应器,所述门锁感应器用于接收无线解锁请求信号,并将所述无线解锁请求信号发送给安装在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上的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判断所述解锁请求是否合法并据此决定是否发出解锁命令给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还包括无线射频调制模块,所述无线射频调制模块与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通,所述无线射频调制模块用于对所述门锁感应器接收到的无线解锁请求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信号转发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机械锁紧装置,所述机械锁紧装置允许操作者在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失效的情况下利用钥匙打开所述机械锁紧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密闭解盖装置,所述密闭解盖装置用于人机对接,允许操作者打开所述机械锁紧装置后,手动操作所述密闭解盖装置来打开所述密闭盖紧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安装在所述密闭解盖装置的一侧,所述机械锁紧装置安装在所述密闭解盖装置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小车厢体上的姿态控制架,所述姿态控制架能够检测所述小车厢体的水平程度并且能够在所述小车厢体的倾斜度超过预定阈值时使所述小车厢体恢复到水平姿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控制架包括横向于所述小车厢体设置的控制架主体、设置在所述控制架主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一姿态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架主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距离传感器和第二姿态控制器,
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都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上的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通,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小车厢体一侧相对于所述小车底座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小车厢体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小车底座的第二距离,当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阈值时,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姿态控制器和/或所述第二姿态控制器来调整所述小车厢体的姿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运载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姿态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姿态控制器是伸缩缸体,在伸展状态下所述伸缩缸体的活塞杆能够抵靠到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小车底座的底部。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定装置来操作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当所述智能运载小车处于停止状态时,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打开无线射频通讯频道,所述门锁感应器接收操作者发送的解锁请求并发送给所述无线射频调制模块,所述无线射频调制模块将解锁请求调制后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将接收到的解锁请求运算处理后,发送解锁命令给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接收到解锁命令后打开所述密闭盖紧门;与此同时,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将接收到的解锁请求次数、位置和时间信息予以存储;
当所述智能运载小车处于停止状态时并且所述无线射频锁紧装置失效时,操作者使用钥匙打开所述机械锁紧装置后,手动操作所述密闭解盖装置,从而打开所述密闭盖紧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475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